关于净名精舍

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年),中国近代汉传佛教复兴之父——杨仁山居士在南京创办金陵刻经处,自此历经百多年风雨,慧灯不断!居士在此印刷流通大量佛教经典,并创设祇洹精舍(为中国最早的僧学堂之一)和佛学研究会,讲学以刻经,阐教以益世,在此薪火相传,形成了底蕴深厚、影响广泛的佛学文化,直接推动了中国汉传佛教的复兴。

居士门下弟子中,济济多士。欧阳竟无撰《杨仁山居士传》,有谓:“唯居士之规模弘广,故门下多材,谭嗣同善华严,桂伯华善密宗,梨端甫善三论,而唯识法相之学有章太炎、孙少侯、梅撷云,蒯若木、欧阳渐,亦云伙矣。”
其中后继者以太虚大师(1890—1947)和居士欧阳渐(字竟无)(1871—1943)影响深广。

太虚大师创办“武昌佛学院”、“汉藏教理院”,以“人生佛教”为宗旨,利益众生弘法不辍,至今仍在激励着中国的广大佛教僧伽和信众。

欧阳竟无居士创办“支那内学院”,院内的教授除欧阳氏本人外,另有汤用彤、吕瀓、邱虚明、王恩洋、聂耦庚等人。该院主持人欧阳氏为一代佛学名家,教授亦多为一时之选,故颇受中日等国佛学界所重视,俨然为当时我国佛学研究中心。
其中汤用彤先生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汇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

1932年,一位莘莘学子,醉心于佛法的广博精深,立志以此作为一生的追求,为此他决定报考北大哲学系。之后,在汤用彤、周叔迦等佛学大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学习了梵藏文等,存愿于将玄奘法师未能尽译的唯识经论继续翻译过来,完善汉典中的唯识理论体系。为此他精心准备,认真刻苦地学修佛法,尤其对于唯识经典,更是认真校勘,精研细究。于1992年完成了约380万字的《成唯识论疏翼》的佛学著作!这位就是韩镜清先生。

1990年始,韩老以近80高龄的年迈之躯,开始给慕名而来的弟子们讲授大乘佛法。

于晓非老师坦言,对他一生佛学思想影响最深刻的就是韩老先生。

2015年9月30日,于晓非先生创办“净名精舍”,秉承维摩诘居士无尽灯大愿法门,继承历代大德弘法精神,完成韩老遗愿,为弘扬大乘佛法开创了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