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04
个编辑
第82行: | 第82行: | ||
||“住于不动、善慧、法云菩萨之地”,这里的“不动”指的就是菩萨的第八地,八地叫不动地,那“善慧”就是第九地,“法云”就是第十地。那这句经文的意思就是通过前面的修行,就可以安住于八地、九地、十地的菩萨境界。 | ||“住于不动、善慧、法云菩萨之地”,这里的“不动”指的就是菩萨的第八地,八地叫不动地,那“善慧”就是第九地,“法云”就是第十地。那这句经文的意思就是通过前面的修行,就可以安住于八地、九地、十地的菩萨境界。 | ||
{依照经文,“能如实知诸法无我”,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诸法无我”,指什么? | |||
|type="[]" coef="2"} | |||
+A、“诸法无我”,指二无我。 | +A、“诸法无我”,指二无我。 | ||
-B、“诸法无我”,指有法但无我。 | -B、“诸法无我”,指有法但无我。 | ||
第89行: | 第90行: | ||
||“能如实知诸法无我”就是能够如实地通达“法无我”。佛陀三时教法的教理体系有四个基本道理,就是“五法三自性,八识和二无我”,这“二无我”就是人无我和法无我。 | ||“能如实知诸法无我”就是能够如实地通达“法无我”。佛陀三时教法的教理体系有四个基本道理,就是“五法三自性,八识和二无我”,这“二无我”就是人无我和法无我。 | ||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佛陀用三昧水灌顶,这是几地菩萨的待遇? | |||
|type="()" coef="2"} | |||
-A、这是登二地菩萨的待遇。 | -A、这是登二地菩萨的待遇。 | ||
-B、这是登三地菩萨的待遇。 | -B、这是登三地菩萨的待遇。 | ||
第95行: | 第97行: | ||
+D、这是法云十地菩萨的待遇。 | +D、这是法云十地菩萨的待遇。 | ||
||前面我们讲过了,后面经文里还会详细地讲,就是佛陀用三昧水灌顶,这是谁的待遇?这是法云十地菩萨的待遇。 | ||前面我们讲过了,后面经文里还会详细地讲,就是佛陀用三昧水灌顶,这是谁的待遇?这是法云十地菩萨的待遇。 | ||
</quiz> | </quiz> | ||
<hr class=""> | <hr class=""> | ||
第105行: | 第108行: | ||
<quiz display=simple > | <quiz display=simple > | ||
{鸠摩罗什译本《金刚经》中的“如来善护念诸菩萨”,“护念”,梵文是parigṛhīta,玄奘法师在《金刚经》当中,把这个词译作“摄受”。这个梵文词parigṛhīta,一丁丁丁点的念头、心念的意思都没有,因此,“善护念”与管好思想、念头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凡夫境界是以从来、压根就没有存在过为其基本特征,基于“眼翳执毛”模型,“毛”其实从来就没存在过,这个“毛”的基本特征就是空性,这在佛陀的二时教法当中就叫做“法无我”。 |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遍计所执自性根本不存在,这个道理是圆成实自性,这是对圆成实自性在理上的一种遮诠定义。在事上的定义是方便说,理上的定义才是究竟说。 |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遍计所执自性根本不存在,这个道理是圆成实自性,这是对圆成实自性在理上的一种遮诠定义。理上的定义才是方便说,在事上的定义才是究竟说。 | ||遍计所执自性根本不存在,这个道理是圆成实自性,这是对圆成实自性在理上的一种遮诠定义。理上的定义才是方便说,在事上的定义才是究竟说。 | ||
{佛陀三时教法的三自性中的依他起自性的安立,是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的遍计所执自性,为什么在凡夫的感知世界里,却存在的这么真实;第二,凡夫如何才能证到佛陀证悟的圆成实自性。 |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quiz> | </qui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