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K:修行

来自楞伽经导读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净名百科

纵向判教

二时教法

横向判教

破增益

法义诠释

修行的一般定义佛法不仅仅是说的,更是做的;她不仅仅是理论,更重要的是修持。怎么修?大乘佛法怎么修?什么是大乘佛法的修行?念佛是不是修行?当然是修行。参禅打坐是不是修行?当然是修行。磕大头是不是修行?当然是修行。但是我想我们先撇开这些具体的修行方式,能不能从一个最一般的意义上给大乘佛法的修行下个定义?至少在今天我们讨论的这个法义的层次上,这个无我的法义的层次上,我们给大乘佛法的修行下个最一般意义上的定义:什么是修行?佛陀说凡夫的特点是执我为实有,而走向解脱第一步,得要证得我们凡夫境界的存在是无我的,所以什么是大乘佛法的修行啊?如果做一个最一般意义上的定义,那便是:在当下现实生活中的每时每刻,只要当下的行为导致的结果是能够淡化我们心中对“我”的执着,就算是修行。如果当下的行为不能够淡化我们心中对“我”的执着,甚至强化了对“我”的执着,即便形式上看似是一种佛教的修行,严格意义上讲,都不是真正的大乘佛法的修行,至多只是方便行,不是究竟行。因为佛陀说要想走向涅槃,走向解脱,必须从“有我”的凡夫走向“无我”的智者,所以打破心中的我执,一步步地淡化我们心中对我的执着,这就是大乘佛法的修行。这是对大乘佛法修行在纲领上做了一个最一般意义上的定义。

六波罗蜜有人说修行有没有具体的措施、具体的方法?有没有?其实佛陀老人家在经中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了大乘佛法的修行是什么。大乘佛法的修行,根本的重要的修行,就是六度,就是六个波罗蜜,形象地说就是六条船,过河的船。修行六个根本的法门,哪六个法门?就是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和般若度。这六个修行法门不平等,第六个般若度—般若波罗蜜—是纲领,是统帅,也就是前五度要在第六度般若度的统摄下去修持。佛经里说般若是眼目,是光明,没有了第六个般若波罗蜜,没有了般若度,前五度为“盲”。般若是光明,没有了般若,前五度像瞎子一样。什么是大乘佛法的修行?其实就是在般若的统摄下去修布施,在般若的统摄下去修持戒,在般若的统摄下去修忍辱、精进、禅定,这就是大乘佛法的修行。离开这个,没有修行。如果出一道考题,说大乘佛法修行的六大根本法门是什么,六波罗蜜是什么?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项内容都答对了,但是次序没答对,这道题不给满分,为什么?因为大乘六度的这个顺序就是修行的次第。作为凡夫,是我们入门修行的次第,日后作为见道之后的登地菩萨,这六度的顺序依然是修行的次序。

这六度,佛陀把哪一度摆在第一位了?把布施摆在第一位了。所以经常有朋友来问我,说:“我皈依了,我是佛教徒了,我该怎么修行?”我说如果你是在大乘佛法这里受皈依,那么大乘佛法的修行你看一看,六个波罗蜜中哪个波罗蜜排第一?布施排第一。所以大乘佛法修行首先修什么?修布施。四布施那么什么是佛法所说的布施呢?佛教所说的布施比我们老百姓所理解的布施,内容要宽泛些。一般老百姓理解的布施,是在别人生活遇到困难的时候给别人施以钱财。这是一种布施,佛教管这种布施叫作“财布施”。佛教还有别的布施,比如说无畏布施。布施也不一定非要拿钱,当别人生活遇到极端困难,心理上有着巨大的恐惧,去安慰他、消除他内心的恐惧,这也是一种布施。比如说有人炒股票加杠杆爆仓了,有人玩期货爆仓了,而且是借钱炒期货爆仓了,生活很困苦,他到楼顶上准备自杀,这时候把他拉回来,给他做思想工作,给他生活的勇气,他不自杀了,重新开始生活了,这是布施,无畏布施。比如说有个姑娘晚上回家走夜路害怕,你送她回去,给她走夜路的一种勇气,也是无畏布施。这是第二种布施。还有第三种布施叫作身命布施,用自己的身体、生命去做布施。佛经里记载,释迦牟尼在过去做菩萨时,往昔的多生累劫的相似相续的生命历程中—注意是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佛陀在过去相似相续的某一生中,看到老虎妈妈带着老虎儿子,大雪封山,没有饭吃要饿死了,在那一生佛陀很勇敢地走上悬崖,纵身一跳摔到虎群里:“虎们吃吧!”舍身饲虎。这是布施,这是修行。大家想一想,从悬崖跳下去舍身饲虎,心中如果还有我,跳得下去吗?也许跳之前心中还残留着一丝丝的我,这么纵身一跳,估计心中这点我也荡涤了。舍身饲虎,这是修行。有人说,这个目前我做不到;那无偿献血,也是身命布施。比如说立个遗嘱,死了以后献器官,能用的都拿去用,用不了的送医学院,让学生解剖研究,提高医术救死扶伤,也是身命布施。这是第三种布施。第四种布施叫法布施,就是给别人、给众生讲佛法,传扬佛陀的教法。

在佛经中,佛陀极度地赞叹法布施,为什么呢?因为前三种布施只是解决被布施人现世的肉身生命问题,而法布施解决的是被布施人的法身慧命问题。前三种布施只能让人在生命的轮回过程中轮回得更好些,而法布施是令众生跳出轮回走向解脱。所以法布施与前三种布施是有质的差别,不是量的差别。所以佛陀在很多经典里,包括在《金刚经》里,都极度地赞叹法布施。大乘六度,佛陀把布施放到了第一位,有没有点道理啊?佛陀为什么把布施放到了修行的第一位?其实原因很简单,一个人为什么不愿意布施?不就是心中有我执嘛!“这个钱是我挣的,得我享受,得给我的妻儿老小享受,给你,不可能!”也就是一个人不愿意布施,是因为心中的我执很重,而佛陀把布施放到了大乘佛法修行的第一位,其实就是直截了当地对治我们心中的我执。因此你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发现,一个愿意布施的人往往就比那些不愿意布施的人,心中的我似乎是淡泊些吧!所以佛陀把布施放到大乘佛法修行的第一位,其实就是对治我们心中的我,就是让我们从一个有着很强我执的凡夫渐渐走向无我的智者境界。

维基百科

修行,本为君子修养的实践活动,又称作修身。后来成为专用于佛教道教的宗教术语,指称其用精神行为的锻炼,借以悟道的方法,如打坐修禅冥想修忏、念经、念佛行善等等[1][2]

汉语词义

“修行”一词在古时已有,义为君子修养德行,或美好的德行、操行(修是装饰、完美、高长之义)[3],常简称作“修”、“为”、“行”等。如:

  • 君子修德行:
    • 庄子·大宗师》:「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
    • 韩非子·问田》:「臣闻服礼辞让,全之术也;修行退智,遂之道也。」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又有臧逢世,臧严之子也,笃学修行,不坠门风。」
  • 美好的德行:
    • 吕氏春秋·赞能》:「叔敖游于郢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
    • 汉刘向《说苑·善说》:「愿大王选良富家子有修行者以为吏。」

后佛教、道教将“按照教理践行”称为修行、修道等,并逐渐成为“修行”一词的主要词义。

佛教

佛教中的修行(caryā,义为行动、行为、实行;或साधन sādhanā,义为修习、令成、实现;སྒྲུབ་པ་ sgrub pa;或སྒྲུབ་ཐབས་ sgrub thabs;Tu Hành 修行;修行 しゅぎょう shuugyou 或 すぎょう sugyou ;수행 修行 suhaeng),是来源于印度沙门思潮中婆罗门教耆那教锡克教等的共同概念;佛教的修行属于“教理行果”四法宝中的“行”,是依照正法而践行的意思[4]

佛教的修行方式以遮蔽五欲、求涅槃道为最终的归属,以行十善道、绝十恶道,和持戒忏悔,为出家在家二众,以及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或上座部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三大传承的共同基础。在具体的行门上又根据个人的根机而有非常多的选择。例如可以修不净观白骨观去除身见(以此身体为我常有的邪见)、淫欲等;以修出入息为普遍适用的禅修法门;也可以选择净土宗念佛法门,即生得念佛三昧,更可求生极乐净土,得不退转;禅宗还讲见性成佛,所有的修行手段都是为“直指人心(佛性)”为目的;密宗除了密共有的修行法门,还提倡以诵为主要修行法门,如修忏、修福、消魔障的《百字明咒》、《大悲咒》、《楞严咒》等;另还有行头陀苦行法,也是以去除五欲、增加定力为目的。

成就法

成就法 梵语sādhana或sādhana-mālā另有个意思,可译为“成就法”、“成就法鬘”,见于印度教和佛教密宗。

  1. 佛学大辞典 修行
  2. 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 修行
  3. 《汉语大词典》【[修行]】
  4. 《佛学大辞典》【修行】(术语)四法之一。如理修习作行也。通于身语意之三业。汉书儒林传曰:「严彭祖曰:凡通经术,固当修行先王之道。」淮南子诠言训曰:「君子修行而使善无名,布施而使仁无章。」按修行本士君子所共务。自晋书谓鸠摩罗什不拘小检,修行者颇疑之,后人遂专以为释氏言,如白居易长斋诗:三春多放逸,五月暂修行。苏轼僧爽白鸡诗:断尾雄鸡本畏烹,年来听法伴修行。法华经药草喻品曰:「渐渐修行,皆得道果。」无量寿经下曰:「应当信顺,如法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