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K:恶道
净名百科
恶道,属于人天善法的内容。大乘佛法不止是认为人道众生如梦如幻,对任何一种生命形态都看作是如梦如幻的梦境。
法义诠释
印度普遍相信的三世说生命观中存在着三种受苦的生命形态。
印度人认为生命是死了再来、死了再来、死了再来,但是承载着死了再来的生命形态可不止人这一种。通俗地讲,一个人死了再来,他不一定是人。那承载着死了再来的生命状态有几种呢?印度人大略分为六类。从生命形态享福最多到受苦最多排个队:第一是天道众生;第二是阿修罗。这两类众生我们这一生作为人没看见过,在哪呢?长什么模样?我们不知道,但印度古人坚信有。人排第三;第四是畜生,猫狗牛马;第五是饿鬼,显然,这地方没饭吃;第六是地狱众生,地狱众生是最苦的众生。
印度人认为,所谓的生命死了再来是在这六种生命形态当中再来。比如说一个人死了再来,还有没有可能是人呢?当然,还有可能是人,但也可能不是人了,去了那五种形态之一了。但不管去了哪儿,印度古人认为寿命还是有限的,还得死,死了以后,在这六种生命形态中选其一。因此这种生命观,后来老百姓也叫作“三世的六道轮回的生命观”,简称“六道轮回”。大家要知道,未来轮回的生命状态的好与坏,决定于我们现生以及过去生行为的善与恶。
维基百科
恶道(akuśala-gatīḥ,义为“不善-趋向道”),又称三途、三恶道、三恶趣(趋),或恶趣(趋)、恶道。指三种不好的有情出生的处所,其中包含欲界六道中畜生道、饿鬼道以及地狱道三种恶道,与天、人、阿修罗三善道相对。三恶道是六道之中环境及果报最恶劣的三种生处,皆因有情于往世之中造作不同差别的恶业为因,导致必须往生该处长时节的时间承受种种苦;更严重的果报是:三恶道的众生一般而言是不能听闻佛法而修习三无漏学,因而没有机会能出生解脱恶业轮回的智慧。若无往昔熏习佛法的智慧,于未来恶报受尽后的后世之中,仍会因再度造作恶业而又下堕三恶道的可能性仍极大,故称作三恶道。
有些特殊的情况,使得可以在三恶道中享乐,但此辈依旧是生前积德甚多者,如畜生道中的神龙、地龙、金翅鸟,饿鬼道中的夜叉、罗刹、地方神(佛教观点中,许多民间俗神属于有大神通的饿鬼),地狱道中的牛头马面等。
如果在三恶道中能发起菩提心或者观起三恶道如梦如幻,则可以立刻出离恶道。
善恶业详解
造作不同层次的十恶业者因而往生于三恶道[1];相反地,如能守十善业则能不堕于三恶道之中:[2]
- 地狱道:
- 属上恶,成就上品十恶业者生于此
- 大藏经阿含部的《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中 佛曾说明有十种令众生下堕地狱的罪,不仅是身口意行的恶行,尚包括了种种的邪见以及有恩不知图报之人:
-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地狱报:一者身行重恶业。二者口行重恶业。三者意行重恶业。四者起于断见。五者起于常见。六者起无因见。七者起无作见。八者起于无见。九者起于边见。十者不知恩报。以是十业。得地狱报。」
- 大藏经经集部的《辩意长者子经》中 佛曾说明有五种令众生下堕地狱的罪:
- 「有五事行。死入地狱亿劫乃出。何谓为五。一者不信有佛法众。而行诽谤轻毁圣道。二者破坏佛寺尊庙。三者四辈转相谤毁。不信殃罪无敬顺意。四者反逆无有上下。君臣父子不相顺从。五者当来有欲为道者已得为道。便不顺师教而自贡高轻慢谤师。是为五事死入地狱。展转地狱无有出期。」
- 末法时期,众生说相似佛法是造地狱因。诽谤佛陀、说相似佛法(不承认佛陀是觉者,歪曲佛陀说的甚深法义)是地狱因。[3][4]
- 饿鬼道:
- 属中恶,成就中品十恶业者生于此
- 大藏经阿含部的《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中 佛曾说明有十种令众生下堕饿鬼道的罪:
-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饿鬼报。一者身行轻恶业。二者口行轻恶业。三者意行轻恶业。四者起于多贪。五者起于恶贪。六者嫉妬。七者邪见。八者爱著资生。即便命终。九者因饥而亡。十者枯渴而死。以是十业。得饿鬼报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阿修罗报。一者身行微恶业。二者口行微恶业。三者意行微恶业。四者憍慢。五者我慢。六者增上慢。七者大慢。八者邪慢。九者慢慢。十者回诸善根向修罗趣。以是十业。得阿修罗报。」
- 大藏经经集部的《辩意长者子经》中 佛曾说明有五种令众生下堕饿鬼道的罪:
- 「有五事行堕饿鬼中。何谓为五。一者悭贪不欲布施。二者盗窃不孝二亲。三者愚冥无有慈心。四者积聚财物不肯衣食。五者不给父母兄弟妻子奴婢。是为五事堕饿鬼中。」
- 畜生道:
- 属下恶,成就下品十恶业者生于此
其他分类
佛教一般讲三恶道,也有人分成四恶道,或五恶道。
参考文献
注释
- ↑ 《法华经》方便品曰:「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
- ↑ 《受十善戒经》卷1〈2 十施报品〉「佛告舍利弗:「若有受持此十善戒,破十恶业,上生天上为梵天王,下生世间作转轮王,十善教化,永与地狱三恶道别,譬如流水至涅槃海;若有毁犯十善戒者,堕大地狱,经无量世受诸苦恼。舍利弗!汝好受持十善戒羯磨法,破十不善业。」」 (CBETA, T24, no. 1486, p. 1028, b27-c3)
-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7〈5 忏悔品〉:「毁谤佛教下至一颂。由是因缘堕诸恶趣受众苦报。」 (CBETA, T13, no. 411, p. 758, b3-4)
- ↑ 《大乘方广总持经》卷1:「「弥勒!若彼此和合则能住持流通我法,若彼此违诤则正法不行。阿逸多!汝可观此谤法之人,成就如是极大罪业,堕三恶道难可出离。」 (CBETA, T09, no. 275, p. 381, a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