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K:妙法莲华经”的版本间差异

添加8,937字节 、 2020年11月27日 (五) 13:20
无编辑摘要
中印百科>法和
 
dc>Yinxuefeng
第1行: 第1行:
  《妙法莲华经》 '<nowiki/>'''Saddharma-pund'<nowiki/>'''4 4 '<nowiki/>'''arīkasūtra'''' 大乘佛教典籍。简称《法华经》。 其核心部分形成于公元前后,之后在印 度、中亚各地广泛流传。  
='''净名百科'''=


  迄今发现了大量《法华经》的梵语 (或称混合梵语)写本,达40余种,主 要来自尼泊尔,中国新疆和西藏,克什 米尔地区等地。经过百年来各国学者的 共同努力,目前已有多种《法华经》的 梵语刊本问世。学者们通常将这些写本 归为3类,即尼泊尔写本、吉尔吉特写 本与中亚写本(又称新疆写本或喀什写 本)。其中前两种属于同一系统,即吉 尔吉特—尼泊尔系传本。吉尔吉特写本 代表该系的较古层,主要由渡辺照宏于 1972~1975年以及封辛白于1982年转写 出版。尼泊尔系的校勘本通常引用的仍 是H.克恩与南條文雄1908~1912年的 刊本,其中也混有一些中亚本的读法。 我国梵文学者蒋忠新则转写了数种西藏 保存的尼泊尔系写本。中亚写本代表另 一个传本系统,原出自和田地区卡达里 克的写本保存较为完整,户田宏文于1983年出版了转写本。其他尚有大量 残叶,部分收于上述户田宏文刊本之中。此外,较为集中的出版还有1997 年蒋忠新与辛嶋静志出版的旅顺博物馆 藏品,以及2000年K.威勒发表的卡达 里克出土残片。但无论是吉尔吉特—尼 泊尔系还是中亚系,目前都还缺乏精校 本,辛嶋静志于2003~2006年的发表 只完成了第13、14品和第15品的一部分。  


  《法华经》传入汉地之后历经多次 翻译,现存完整的译本共有3种:西晋 竺法护 译《正法华经》(T263)10卷、 姚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T262) 7卷与隋代阇那崛多译《添品妙法莲华 经》(T264)7卷。此外,还有一些个别 单品的节译本。《法华经》的藏译收于 德格版第113号。和田还曾发现一部抄 写于八九世纪的藏译古本,辛嶋静志曾 校勘发表。此外,还有回鹘文、西夏文、 蒙古文、满文等多种少数民族语言译本。  
==法义诠释==


  在大乘佛教兴起的时代,产生了以 声闻、缘觉为二乘或小乘,以菩萨为大 乘的说法,《法华经》就是在这种理论 背景下出现的代表性作品。其重要特点 之一就是调和佛教内部的派别对立,站 在后出的大乘经籍的立场上,对此前出 现的各种佛教思想进行了分类,并给予 相应的评价和地位:根据众生的根性不 同,佛陀初时为声闻乘演说四谛法,将 “速出三界”、“究竟涅槃”当作修习目 标;中时为缘觉乘(即辟支佛)演说 十二因缘法,使听众“乐独善寂”而“自 求涅槃”;后时为菩萨乘演说六度与一 切种智,直到修习成佛、建立自己的佛 国净土。《法华经》将三乘说成是佛法 的3个次第,目的在于三乘归一,以成 佛为最终目标。成佛既是《法华经》调 和佛教各派义理的口号,也是宣称本经 可以包摄并高于其他佛典的地方。  


 《法华经》通行的是鸠摩罗什的译 本,共分28品。《序品》介绍了讲说此 经的背景。《方便品》中,佛说诸佛实 相“十如是”并提出“唯一佛乘”。《譬 喻品》进一步以三界火宅和羊、鹿、牛 三车为喻,阐释“三乘归一”。《信解品》 以穷子为喻,表示佛世尊逐渐引导众生 追求最高佛道。《药草喻品》将各类众 生喻为大、中、小药草与大树、小树, 将佛的智慧喻为一味之雨,说明佛以平 等之法利益一切众生。《授记品》预言 大迦叶等四人将来成佛。《化城喻品》 以商主幻化出虚假的城邑供人们休憩后 继续上路为喻,强调二乘不过是虚幻, 最终目的是修成佛道。《五百弟子受记 品》与《授学无学人记品》,均讲授记 成佛之事,并以衣服中藏宝珠为喻,指 出五百弟子虽有佛种,但由于被烦恼所 覆,尚未开悟。之后的十几品,从各个 方面讲述了《法华经》的重大意义、弘 扬《法华经》的方法与受持《法华经》 所积累的无量功德。其中,《安乐行品》 以转轮圣王髻中的明珠不轻易示人为 喻,说明佛世尊不轻易讲说经中最尊贵 的《法华经》;《如来寿量品》则以良医 为喻,表明佛世尊为救度众生,示现方便。而《药王品》、《观世音品》与《普 贤品》中所讲的供养受持《法华经》的 方法与功德,在僧俗民众中影响尤其深 远。《观世音品》更是别本单行。在六 朝时期,各种宣扬观世音灵验的故事集 也应运而生,对观音信仰的形成与发展 起了关键作用。  
='''维基百科'''=
《'''妙法莲华经'''》([[梵文]]:'''सद्धर्मपुण्डरीकसूत्र''' ''Sad-dharma Puṇḍárīka Sūtra''),简称《'''法华经'''》,[[法华三部经]]之一,其余两部经为《[[无量义经]]》与《[[观普贤菩萨行法经]]》。梵文 ''Sad-dharma'',中文意为「妙法」。''Puṇḍárīka'' 意译为「白[[莲花]]」,以莲花(莲华)出淤泥而不染,比喻佛法的洁白、清净。''Sūtra'' 意为「经」,故此经之全名为《妙法莲华经》。


  对于文人学士而言,《法华经》以丰富的譬喻故事与神奇夸张的想象而著称,文学色彩极为浓厚,在翻译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有“法 华七喻”,即火宅喻、穷子喻、药草喻(又称云雨喻)、化城喻、衣珠喻(又称系珠喻)、髻珠喻(又称顶珠喻)与医子喻(又称医师喻)。唐宋以后,深受佛学浸染 的文士们在创作中经常使用法华七喻以 及多宝塔从地涌出的典故。  
==版本==
《法华经》成立年代约公元前后,最晚不迟于公元200年。另外《[[大泥洹经]]》、《[[大般涅槃经]]》、《[[优婆塞戒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等诸经皆列举本经经名,并援引经中文义。


 《法华经》在语言上浓烈华美,在 义理上包罗万象,可以说是大乘经典中 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部。在尼泊尔, 《法华经》被誉为“大乘九宝”之一。 在汉地,除了有多个汉译本之外,有关的注疏讲诵作品也很多,仅南北朝时期相关注疏就有70余家。隋唐之际形成的天台宗,更是将《法华经》视为最高 的经典。敦煌写经中《法华经》所占的比重也很大,敦煌遗书还保存了30多种未入藏的《法华经》注疏。有关《法 华经》的变文、经变画更是数不胜数, 充分说明了该经在汉地的重要地位。传 入日本后,《法华经》被日本天台宗与 日莲宗奉为基本经典。进入现代,《法华经》传入欧洲,产生了英语、法语、 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译本,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梵文本===
已发现有分布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的梵文写本40余种。这些写本大致可分为尼泊尔体系、克什米尔体系(基尔基特)和新疆体系。尼泊尔体系所属的写本大致为11世纪以后的作品。在基尔基特地区发现的克什米尔体系本,多数属于断片,从字体上看,一般是5~6世纪的作品,比较古老。在新疆[[喀什]]等几个地区发现的大多数也是残片,内容与尼泊尔系的抄本比较接近,从字体上看,大致是7~8世纪的作品。


p440
===汉传版本===
汉译版本共有四种,但现存只有三种:包括西晋[[竺法护]]所译的十卷的《[[正法华经]]》,姚秦[[鸠摩罗什]]所译的七卷《[[妙法莲华经]]》,隋[[阇那崛]]和[[达摩笈多]]所译的七卷《[[添品妙法莲华经]]》。


  印度小乘佛教认为,若要达到涅槃,就必须出家,过禁欲生活,强调个人的解脱,不强调帮助他人解脱。针对小乘佛教的解脱观,大乘佛教提出了普度众生的观念,强调涅槃与世间的统一。如《妙法莲华经》卷第五中说,为度众生故,方便现涅槃,而实不灭度。此经要表明的是,涅槃并不与世间隔绝,涅槃了还要住于世间,因为还要为众生说法,要教化众生入佛道。印度大乘佛教中观派的经典《中论》卷第四中说,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强调了涅槃是与世间有关联的一种精神或认识境界,认识到诸法毕竟空,但又不执着于任何偏见。
其中以[[鸠摩罗什]]译本最为通行,七卷二十八品,六万九千余字,收录于《大正藏》第9册,经号262。只有鸠摩罗什译本包涵了《提婆达多品》,《添品妙法莲华经》将《提婆达多品》并入《见宝塔品》。梵文本没有这一品。《正法华经》缺梵文本《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偈颂部分。


p306<br />
===藏文本===
[[Category:百科全书]]
藏译本为日帝觉和[[智军]]所译,题名《正法白莲华大乘经》,1924年[[河口慧海]]对照梵本日译出版,名《藏梵传译法华经》。
 
中国民族图书馆馆藏梵文《妙法莲华经》贝叶写本,成书于公元1082年([[宋朝]][[元丰]]五年),为[[尼泊尔]]那瓦尔廓特·塔库里王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商羯罗提婆时期。这是一部距今几近千年的相当古老的写本,全经共有137页,274面,每片贝叶约长54厘米,宽5厘米,每片大小相差无几,全经内容完整。
 
===日本版本===
[[圣德太子]]于552年将佛教引入日本,其所著之《[[三经义疏]]》,即包含《[[法华经]]》(其余2部为《[[胜鬘经]]》及《[[维摩经]]》),并自行造了「[[一大乘]]」之思想。
 
===英文版本===
近代大毘卢寺(台湾)住持 释成观法师翻译法华经,2014年初版印刷,英译为The Lotus Sutra of Wondrous Dharma(English) , 并著有英汉对照本The Lotus Sutra of Wondrous Dharma(Bilingual) 。
 
== 法华宗旨 ==
在[[大乘佛教]]兴起的时代,有了以「[[声闻乘|声闻]]」、「[[缘觉乘|缘觉]]」为[[二乘]],以「[[菩萨乘|菩萨]]」为[[大乘]]的说法。《法华经》以「[[声闻]]」、「[[缘觉]]」二乘为[[方便]](权)说,终以成佛为最终目标(如[[法华七喻]]「化城喻」所说),开启了「回小向大」的门径,是本经的主旨所在,在佛教思想史上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ref>《妙法莲华经》:「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今为汝等作大导师,知诸生死烦恼恶道险难长远,应去应度。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则不欲见佛,不欲亲近,便作是念:『佛道长远,久受懃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槃。若众生住于二地,如来尔时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办,汝所住地,近于佛慧,当观察筹量所得涅槃非真实也。但是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如彼导师,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宝处在近,此城非实,我化作耳。』」</ref><ref>《[[妙法莲华经]]》:尔时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学、无学比丘尼六千人俱,从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于时世尊告憍昙弥:「何故忧色而视如来,汝心将无谓我不说汝名,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耶?憍昙弥!'''我先总说一切声闻皆已授记''',今汝欲知记者,将来之世,当于六万八千亿诸佛法中为大法师,及六千学、无学比丘尼俱为法师。汝如是渐渐具菩萨道,当得作佛,号一切众生喜见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憍昙弥!是一切众生喜见佛及六千菩萨,转次授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ref>。
 
法华经要旨为:「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出〈方便品〉<ref>[[云栖袾宏]]《竹窗三笔》:「惟一乘法。无二无三者。法华经之口诀也。」</ref>
 
==科判==
二十八品之中,智者大师将序品至安乐行品为止的前十四品称为「迹门」,从地涌出品至[[普贤菩萨]]劝发品为止的后十四品称为「本门」。
 
===各品大意===
* 第一序品:是本经的总序,佛说无量义经后,入无量义处[[三昧]],天上降下种种妙华,佛的眉间白毫放大光明。[[弥勒]]菩萨因疑发问,[[文殊师利]]菩萨作答:过去诸佛宣说《法华经》前,皆现此瑞。暗示佛说此经之殊胜处有别于他经,唤起大众的注意。
* 第二方便品:此品与寿量品,是《法华经》的两大中心,为本经正宗分。佛由三昧起,称叹诸佛智慧甚深无量,难解难入,佛说诸佛究竟了知诸法实相——「十如是」。为令声闻、缘觉二乘人断苦缚,得[[涅槃]],佛以方便力,曾分说三乘之教,今日所说才是佛的真实教法。五千增上慢者退席,佛乃宣示唯一大事因缘,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一切众生皆当作佛,实无三乘。
* 第三譬喻品:自此品至* 第九「授学无学人记品」为止的七品,是将方便品内容进一步以譬喻及因缘加以说明。本品说明[[舍利弗]]最先领解佛意,故被授记为[[华光如来]]。佛将[[三界]]譬喻为火宅,将三乘喻为「羊、鹿、牛三车」,将一佛乘喻为「大白牛车」,以有名的「火宅喻」和「三车一车」之喻,显示「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及「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的深义。
* 第四信解品:[[须菩提]]、[[迦旃延]]、[[大迦叶]]、[[目犍连]],于上品领解佛意。佛更说「长者穷子」喻,佛喻为大[[慈悲]]的长者,三乘譬喻为穷子,导出「于一乘道,随宜说三」的结论。
* 第五药草喻品:佛应四人之请,更以「三草二木」将人天二乘譬喻为大、中、小药草,将上根、下根菩萨喻为大树和小树,将佛的平等智慧譬喻为一味之雨。三千大千世界的大小长短诸种草木,悉受一味之雨而润泽成长,如同佛以一相一味之法,平等利益一切众生。
* 第六授记品:授[[大迦叶]]等四人将来成佛之记。
* 第七化城喻品:先说大通智胜佛时十六王子听讲《法华经》而转为菩萨沙弥,后乃成佛。次说「化城喻」,三乘之果不外是化城,目的是为入佛智慧、最终成佛。
* 第八五百弟子授记品:[[富楼那]]为上首,五百弟子皆得受记。次说「衣珠喻」,五百弟子虽都怀有佛种,但未开悟,由烦恼覆藏,如衣中藏有宝珠,但因不知,故处于穷困之境。
* 第九授学无学人记品:「学」([[须陀桓]]、[[斯陀含]]、[[阿那含]])与「无学」([[阿罗汉]])[[声闻]]弟子之中,[[阿难]]、[[罗睺罗]]为上首,授记未来成佛。
* 第十法师品:佛在世或灭度后,凡随喜听闻《法华经》者均授予成佛的记别。又举出修行、[[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本经的「五种法施」和供养本经的「十种」功德。说谤法者之罪,并说凿井喻。
* 第十一见宝塔品:多宝佛塔从地涌出,证明释尊所说真实不虚。释迦如来以神力,三变净土,分身诸佛咸集,开多宝佛塔。[[多宝如来]],分半座与释尊同座。
* 第十二[[提婆达多]]品:说如来往昔求法,师事阿私仙得闻妙法。又授提婆达多成佛记。文殊入龙宫说《法华经》,八岁[[龙女]]闻经即身成佛,证明《法华经》功德广大。
* 第十三劝持品:药王、大乐说和两万菩萨,各各发愿弘扬《法华经》。被授记的五百[[阿罗汉]]及学无学八千人,以及八十万亿那由他无数菩萨,皆誓愿弘此经典。
* 第十四安乐行品:文殊请问末世持经方法,佛告以身、口、意、誓愿四安乐行,并以转轮圣王髻中明珠罕见授人来譬喻佛不轻易讲说经中最尊最胜的《法华经》。
* 第十五从地涌出品:六万恒沙菩萨及其眷属从地涌出,大众疑惑,不知此等恒河沙数菩萨为谁之弟子?从何处而来?此为佛开显「久远实成」佛果的序曲。
* 第十六如来寿量品:释尊说明「我实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而其中间乃至今生,皆是方便示现。又说「佛寿长远」、「佛身常住」。以良医之譬喻说明为救众生而示现方便。佛实际上是「常在灵鹫山」、「常住说此法」,为使众生不起懈怠之念,故示现灭度。此品旨在说明佛陀「寿命之无量」、「教化之无量」、「慈悲之无量」及「救济之无量」。
* 第十七分别功德品:说明与会者闻法获益之多,和五品弟子功德。
* 第十八随喜功德品:是继上品所说者,说明听闻、讲述此经的广大功德。
* 第十九法师功德品:明五种法师的功德,得六根清净神通力。
* 第二十[[常不轻菩萨]]品:说明常不轻菩萨,以随喜行,得清净六根,说《法华经》,以此显示赞叹本经功德。
* 第二十一如来神力品:佛出广长舌相,放毛孔光。以此神力,为嘱付灭后传此经,捷要地说此经功德。此经所在之处就是道场,诸佛在此处成道、转法轮,并在此处涅槃。
* 第二十二嘱累品:此品为对诸菩萨「总付嘱」,三摸众菩萨顶而嘱付之。
* 第二十三[[药王菩萨]]本事品:自此品开始到第二十八劝发品,详说佛灭后弘此经的必要及弘经的功德。本品举出药王菩萨过去为一切众生喜见菩萨,烧臂供养,以报答听日月净明德佛讲《法华经》之恩。
* 第二十四[[妙音菩萨]]品:叙述变现34身,说《法华经》的妙音菩萨,从东方净光庄严国来到[[灵鹫山]],礼拜释尊及多宝佛塔,以显宣说《法华经》的重要意义。
* 第二十五[[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无尽意菩萨请问观世音菩萨的神通因缘,佛为说14种无畏,32种应化身等种种功德。
* 第二十六陀罗尼品:菩萨及天神等,各各说咒护持受持《法华经》者。
* 第二十七妙庄严王本事品:述说药王、药上二菩萨的往昔事迹,他们为净藏、净眼二王子时,劝父母归依其师云雷音王佛,使他们听讲《法华经》的大善因缘,以显示遇佛、听《法华经》之难得。
* 第二十八[[普贤菩萨]]劝发品:佛为普贤说佛灭度后得《法华经》的四个方法。普贤发愿护持受《法华经》者。
 
《法华经》为弘扬佛陀的真实精神,采用了[[偈颂]]、[[譬喻]]([[法华七喻]])等,赞叹[[永恒]]的佛陀(久远实成之佛),说释迦牟尼佛成佛以来,寿命无限,现各种化身,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由于行文流畅,词藻优美,在佛教思想史、文学史上,具有不朽的价值,是自古以来流布最广的经典。
 
==法华七喻==
===火宅喻===
出自《譬喻品》第三,火灾中,一名富翁要救出屋宅里的小孩,所以欺骗他们外面有三种车「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终于让孩子们都跑出火宅。火宅比喻的是苦难的世界,富翁即佛,孩子即世人。
 
===穷子喻===
出自《信解品》第四。富翁见到自己流落在外的孩子在行乞,满心欢喜地把他追了回来,但孩子穷怕了,以为富翁要害死他,于是继续逃亡,富翁只好让他离去,接著又让他来家中帮忙家务,慢慢找机会开导,最后穷孩子才知道自己就是富翁的孩子,继承了家产。穷子比喻的是[[小乘]]行者,富翁即佛。
 
===药草喻===
出自《药草喻品》第五。又作《草药喻》、《云雨喻》。药用的草木有「三草二木」,药草有大中小三等,树木也分大小,虽然云中降雨,雨露均霑,但是树木生长的能力导致其的大小各自不同。人也是如此,接受佛的教化,成道快慢各自有别。云指的是佛,雨指的是佛法,药草即世人。
 
===化城喻===
出自《化城喻品》第七,导师率众行走,路中险阻,于是导师变化出一座城堡「化城」,众人在在化城中休息,非常安稳愉快,导师才告诉大家,这只是一座我变化的城堡,还有真正的路要走。有人指化城指的是[[阿罗汉]]的涅槃境界,也有人认为化城指的是[[净土]]。
 
===衣珠喻===
出自《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亲友赠送一个愚夫一堆宝珠,都放在愚夫的衣服之中,愚夫因酒醉并不知情,却穿著这件宝珠之衣周游各国,生活艰难困苦,后来亲友才对愚夫说,「已经给你那么多宝珠了,为何不取用呢?」愚夫指的是世人,宝珠指的是佛法,亲友即佛。未开悟的心灵覆藏于烦恼中,如衣中藏有宝珠而不能取用。
 
===髻珠喻===
出自《安乐行品》第十四。一位[[转轮圣王]]讨伐不服从之国,对功臣们论功行赏,分别给予土地或金银珠宝等,只有转轮圣王头顶发髻中宝珠不赐,因为怕功臣会吓到。最后转轮圣王还是送出了宝珠。转轮圣王指的就是佛,宝珠指的就是《妙法莲华经》,功臣指的就是世人。
 
===医子喻===
出自《如来寿量品》第十六。又作《医师喻》。某良医因事出国,他的儿子们误饮毒药,良医回国立刻配制解药给予诸子,相信的孩子们于是服下解药而康复,还有不相信解药的孩子,不敢服用,于是还在痛苦。医师于是故意离家,派人告诉孩子们,说医师死在他乡。不愿意服药的孩子们心生悔恨,于是赶快服药而痊愈,此时医师又再度出现与孩子们相见。医师指的就是佛,解药指的就是《妙法莲华经》,孩子指的就是世人。
 
== 影响 ==
*信仰中的地位︰相传[[鸠摩罗什]]法师译出《法华经》后,非常重视,命弟子[[彭城道融]]法师讲解,鸠摩罗什自听。大量寺庙的法华钟之上,铸刻本经经文,足以说明本经在佛教界的地位。如[[法鼓山]]钟楼。本经中最受欢迎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对于[[观世音菩萨]]的信仰有著推广的作用。
 
==注释==
 
[[Category:净名百科]]
[[Category:三时教法]]
[[Category:楞伽经导读]]
[[Category:楞伽经导读007]]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Category:楞伽经词汇扩展]]
[[Category:维基百科]]
[[Category:百科词条]]
[[Category:中文词条]]
匿名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