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K:大乘佛教”的版本间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无编辑摘要
imported>冀云芳 (创建页面,内容为“大乘佛教 Mahāyāna Buddhism 印度佛教宗派。见 印度佛教 。 P100 Category:百科全书”) |
净名佛学小词典>Yinxueyu |
||
第1行: | 第1行: | ||
大乘佛教 | 大乘佛教 | ||
='''净名百科'''= | |||
==法义诠释== | |||
佛教诞生于印度,它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是我们人类文明史上一位当之无愧的思想伟人。印度人相信生命是死了再来,死了再来、死了再来的生生死死的轮回不已。印度人不仅仅是相信三世说的生命观,而古代印度人更有着一种强烈的厌世主义情结。厌世主义,就是讨厌这个世界,觉得活着没劲,生命里充满着痛苦。因此当相信三世说的印度人极端厌世的时候,他就会很纠结,他认为这个世界的讨厌还不在于这个世界讨厌的本身,而更在于这样一个讨厌的世界我还离不开,走不了。死了又回来了!这个问题,对于我们很多中国人听起来就像个笑话,可是你要知道,这个问题在印度的古代,把印度人给纠结了。 | |||
因此在印度的古代,就出现了一个独有的宗教话题,这个是其他民族都不可能出现的宗教话题,什么呢?就是在印度,你要想当思想家、宗教家。你就必须面临着老百姓要向你提出的一个宗教话题,就是:我现在太讨厌这个世界了,请您告诉我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我死了以后可以不回来了?“怎么能死了不回来”就成为了印度宗教的最高的宗教话题。佛教就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先生,他老人家给出的,他老人家认为最有效的,能够引领着我们趣向涅槃的那套解决方案,那一套方法跟路径。对一个人不仅生起了出离心,而且还能够生起菩提心,佛陀给这样众生说的法,就叫作大乘佛教的法,大乘佛法。 | |||
其实我们把佛陀的教法分成了四个层次: | |||
[[Category: | 第一,对于不能够认同三世说生命观的人,你可以把佛陀教法当作知识文化去学习。这是第一个层次; | ||
第二,你认同了三世说生命观,但是生不起出离心的人,那么, 学习佛陀的人天乘的法; | |||
第三,你认同了三世说生命观,又能够生起出离心,但生不起菩提心的人,学习佛陀的小乘教法; | |||
第四,能够认同三世说生命观,能够升得起出离心,同时还能升得起菩提心,佛陀为这样的众生讲了大乘佛教的法。 | |||
那么修行人天乘的法,他所获得的果报,就是保证来生能得人天善果,不会堕到畜生、饿鬼、地狱道。修行小乘佛法他所获得的最后的果,就是那种断除了自我内心的烦恼,证得了自我的清净的解脱涅槃境界的那个果,佛教叫作阿罗汉。大乘佛教修行的结果,就是以众生的苦难当作自己的苦难,以度化一切众生而实现自我解脱的这样的修行,他所获得的最终的果报,就是佛陀,就是成佛。 | |||
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有两个基本的区别,第一,发心的区别。小乘只发出离心,只是为自己的解脱,而没有菩提心,而大乘,不仅有出离心,同时有菩提心,是为一切众生的解脱而修行,这是发心的区别。那么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第二个区别就是在教理上的区别,小乘佛教只重在解构“人我执”,讲“人我”是空,那么,“法我”空不空,这个问题悬置了,那么大乘佛教不仅要解构“人我执”,同时也要解构“法我执”,人法皆空。 | |||
='''维基百科'''= | |||
'''大乘佛教'''(महायान,mahāyāna)亦称“大乘教”,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佛教]]两大[[佛教宗派|教派]]传统(在某些分类中,则列出三大传统)之一,大乘佛教认为不发菩提心声闻乘为“[[小乘]]”。在某些传统中,[[金刚乘]]被认为是大乘佛教之下的一个分支,但也有将金刚乘与大乘、小乘并列,成为第三大传统的看法。 | |||
大乘佛教,声闻、缘觉和菩萨乘的三乘教法,称其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传承者是[[北传佛教]],其中的[[汉传佛教]]流传于[[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日本]]、[[朝鲜半岛]]、[[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晚期大乘佛教则传入[[西藏]]、[[蒙古]]和[[俄罗斯]]部分地区,成为[[藏传佛教]]中的主要元素。 | |||
== 词语释义 == | |||
大乘是[[梵文]]Mahāyāna的直译。Mahā是大、伟大的意思,Yāna则是乘,可指车辆、船舶等一切交通运载工具,在这里是对教法的习惯称呼,大乘的意译就是大教法。梵文音译有“[[摩诃衍那]]”、“摩诃衍”等。大乘佛教亦称“大乘教”,略称“大乘”。大乘的“乘”字在现代中国大陆地区标准汉语中为多音字,一般音同“成”(chéng),旧时和目前台湾亦读作“胜”(拼音:shèng,注音:ㄕㄥˋ)。<ref>[容易读错的字和词] </ref><ref>《[[现代汉语词典]]》、《远东汉英大辞典》</ref>(按:用全唐诗检索含有“大乘”的诗句,得到5首句子用在韵脚的,其皆证明在唐朝时大乘之乘读作平声,并非由“旧时”去声演变到大陆现代汉语的平声。故对去声之说的来历应存疑。<ref>比如《题平等院》:“十里城中一院僧,各持巾钵事南能。还应笑我功名客,未解嫌官学大乘。”这首诗的平仄格式是(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其最后一个字是平声,不是仄声,所以乘在这里读chéng,而不读shèng。</ref>) | |||
大乘佛教认为,大小乘教法的区分,主要在于自利与利他的不同;能够自利利他,圆满成佛的教法为大乘;而只求自利,断除自身烦恼的教法,则为小乘<ref>庄昆木译,平川彰著《印度佛教史》第3章〈初期的大乘佛教〉:「大乘佛教与部派佛教教理上有不少相异,但大小对立地称呼,其根本上的理由是自利与利他的不同。……救度他人并未成为修行完成的必要条件。在自己得到解脱后,也没有进行救度他人,这是因为声闻乘是『弟子佛教』,从头到尾都是跟从他人而学的缘故,并没有从学习的立场转换到教导的立场。……相对于小乘是弟子佛教,大乘则是以自己成为教师为理想的佛教,是以声闻之师佛陀为理想的成佛之教法。自己边学习,也教导他人,如此立场的佛教便成立了,这就是大乘。在成佛之教的根本处,以相信自己具备得以成为佛陀的素质为前提,自觉具备『得以成佛的素质』的人称为菩萨。」</ref>。在《[[法华经]]》譬喻品中,将[[声闻]]之道譬喻为「羊车」;将修[[菩萨道]]者,称为「大乘」,因其度众生多,以大「牛车」喻之<ref>《妙法莲华经》卷第二</ref>。又如《[[大方等大集经]]》称「其乘广大故名大乘」,大乘佛教以“普渡众生”成佛为目地。 | |||
以「大乘」来称呼菩萨道,在汉译的《[[阿含经]]》中就已经出现,如: | |||
*《[[杂阿含经]]·769经》:「阿难,我正法律乘、天乘、婆罗门乘、大乘,能调伏烦恼军者。」 | |||
*《[[长阿含经]]·第2经》:「佛为海船师,法桥渡河津,大乘道之舆,一切渡天人。」 | |||
*《[[增一阿含经]]》「序品」中有:「方等大乘义玄邃,及诸契经为杂藏。」「四意断品」中有:「如来有四不可思议事,非小乘所能知。」 | |||
[[南传佛教]]《[[巴利三藏]]》中没有「大乘」、「小乘」之词<ref>北传:杂阿含769经南传:相应部45相应4经<br />长阿含2经 南传对应经文「凡越渡海洋、湖泊者,他们造桥离沼泽,人们绑桴,有智慧的人已横渡。」</ref>。《[[阿含经]]》中采用「大乘」一词来表达对佛法的尊崇<ref>《[[增一阿含经]]·劝请品·八经》:「尔时,尊者拘𫄨罗便说此偈:『种种果不同,众生趣亦然,'''自觉觉人'''者,我无此辩说。禅智解脱辩,忆本天眼通,能尽苦原本,我无此辩说。』尔时,须深女人便说此偈:『善逝有此智,质直无瑕秽,勇猛有所伏,求于'''大乘'''行。』」</ref>,有学者认为,其含义与后世常见的解释不尽相同。汉译佛经的时期,在印度已经是大乘佛教和[[部派佛教]]并立,汉传佛教初起时,大乘佛教在中国就已经取得有利地位。根据与南传《巴利经藏》的比较结果,有学者认为:汉译《阿含经》中的「大乘」一词,有可能是在翻译时才加入。 | |||
学者[[辛岛静志]]提出:在早期的[[犍陀罗语]]版本的《[[法华经]]》中,这个术语最早出现形式是俗语词mahājāna即[[梵语|雅语]]的mahājñāna(大智)<ref name="Williams50">Williams, Paul. ''Buddhism. Vol. 3. The origins and nature of Mahāyāna Buddhism.'' Routledge. 2004. p. 50.</ref><ref>Karashima, Seishi (2000), Annual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at Soka University 4, p. 170 (note 115)</ref>。在后来转写为[[梵语|雅语]]时才变为mahāyāna(大乘)<ref name="Williams50" /><ref>Karashima: "I have assumed that, in the earliest stage of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Lotus Sūtra'', the Middle Indic forn ''jāṇa'' or *''jāna'' (Pkt < Skt ''jñāna'', ''yāna'') had stood in these places ... I have assumed, further, that the Mahāyānist terms ''buddha-yānā'' ("the Buddha-vehicle"), ''mahāyāna'' ("the great vehicle"), ''hīnayāna'' ("the inferior vehicle") meant originally ''buddha-jñāna'' ("buddha-knowledge"), ''mahājñāna'' ("great knowledge") and ''hīnajñāna'' ("inferior knowledge")." Karashima, Seishi (2001). Some Features of the Language of the Saddharma-puṇḍarīka-sūtra, ''Indo-Iranian Journal'' 44: 207-230</ref>。 | |||
== 大乘佛教修法 == | |||
=== 位阶与时程=== | |||
五十二位 | |||
大乘行者除了修学[[解脱道]]之断除[[我见]]、三缚结等,还得致力于消除性障、护持佛法、以修集佛道上所须广大福德资粮;大乘法始由修[[六度|六度波罗蜜]]万行之熏习与广行,复由四加行之断除[[我见]]、[[我执]],双证能取、所取空<ref>《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三:云何名一乘行相?谓得证知一乘道故。云何名为知一乘道?谓离能取所取分别,如实而住。</ref>,于信力、定力、慧力、无慢及福德、正见具足时,一念慧相应,「开悟明心」证得诸法实相心为入道初阶,发起法界实相之般若慧,进入「内门修六度万行」的见道位而不退转时,即进入十住位菩萨。 | |||
悟后发起大悲心,受生愿、大菩提愿,自度度他,并次第精勤进修[[般若|般若慧]]与修集福德,渐次达于[[十住|十住位]]的,再历经[[十行]]、[[十回向]]位而入[[初地]]、二地、三地……地地增上,乃至于等觉、妙觉位<ref>《法华玄论》卷2:「人天乘入一乘故离凡夫地,声闻缘觉入一乘故离二乘地,离凡圣二地故发菩提心,渐渐修行入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乃至等觉。」</ref>,尽断「我见」与「我执」<ref>《成唯识论集解》卷4:「我见本是俱生我执,修道位中方得尽断。」</ref>的现行与无始无明上烦恼随眠、烦恼障习气种子随眠;先渐次修除阿赖耶识性而成异熟识、再断异熟识性而成纯善性之无垢识,证得四种涅槃、获得四智圆明,成就佛地境界。 | |||
大乘须经三大[[阿僧祇劫]]的修集无量福德与智慧,方能圆成[[一切种智]],理事圆融,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究竟[[果位]]。<ref>《金刚仙论》卷2:「释迦如来从发心已来,三大阿僧祇劫,修十地行满,菩提树下证正觉时,始降伏天魔及断烦恼魔。」</ref> | |||
=== 科目 === | |||
==== 四弘誓愿 ==== | |||
四弘誓愿 | |||
一个学佛修行的人,如果既想自利又想利他,既要自度又要度他,那么这就是一个修大乘的菩萨行者,大乘修行者都要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 |||
==== 四无量心 ==== | |||
四无量心 | |||
立志度众的大乘菩萨,要培养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慈即爱护众生,给以欢乐;悲即怜悯众生,救拔苦难;喜即喜众生之所安,乐众生之所乐;舍即苦乐等观,无有恋著。 | |||
==== 六度四摄 ==== | |||
六度|四摄法 | |||
大乘菩萨行者,为了方便度化众生,所以要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 |||
*布施度:包括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财包括金钱和财物之外财及体力和血肉等内财;法包括知识、技能等世间法及佛菩萨的出世间法;无畏就是解除众生的苦恼、悲伤、惊恐和痛苦。 | |||
*持戒度:就是保持身、口、意不犯错误、清净无染。佛教的戒律有[[五戒]]、[[八戒]]、[[居士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等。 | |||
*忍辱度:包括安受苦忍,忍受饥渴、冷热等自然苦;耐怨害忍,忍受打骂、毁辱、毒害等人为苦;谛察法忍,住于善法中,不生疑惑、动摇、执著、贪爱等感情。 | |||
*精进度:包括披甲精进,不畏艰难;摄善精进,勤修善法不知疲倦;利乐精进,利乐度化、毫不懈怠。 | |||
*禅定度:分[[四禅八定]],色界四禅与无色界四禅。 | |||
*智慧度:包括世间及出世间等各种智慧。 | |||
此外还要修行[[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和同事。接近摄取众生,争取他们的信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以温和悦耳的语言与他们交流,做一切对众生有益的事情,与他们和睦相处,作他们的表率,同他们一切修行。六度四摄为一切菩萨行者所必修。 | |||
==注释== | |||
[[Category:二时教法]] | |||
[[Category:金刚经导读]] | |||
[[Category:净名百科]] | |||
[[Category:维基百科]] | |||
[[Category:经文分词]] | |||
[[Category:百科词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