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K:心”的版本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imported>Yinxuefeng 小 |
净名佛学小词典>Yinxueyu |
||
第1行: | 第1行: | ||
='''净名百科'''= | |||
二时教法讲的心,主要是指菩提心。 | |||
==法义诠释== | |||
金刚经中出现的降伏其“心”,指大菩萨自己的心。 | |||
=== 释义 === | === 释义 === | ||
心在佛经的翻译中有两个来源(citta,hṛdya): | |||
*一个是内在心识,对应的梵文是citta,例如唯心所现的唯心citta- | *一个是内在心识,对应的梵文是citta,例如唯心所现的唯心citta-mātra,三时教法中的心大多数情况下基本等同于:[[阿赖耶识]] ālaya-vijñāna。 | ||
*另一个对心的翻译来自梵文hṛdya,梵文本意心脏,引申为核心,心要,例如心经的心就是hṛdya这个词翻译而来。 | *另一个对心的翻译来自梵文hṛdya,梵文本意心脏,引申为核心,心要,例如心经的心就是hṛdya这个词翻译而来。 | ||
梵文:citta,hṛdya | 梵文:citta,hṛdya | ||
[[ | ='''维基百科'''= | ||
'''心'''(巴利文及चित्त,Citta),音译'''质多''',意指人的[[思想]]、[[心灵]]、[[心智]]、辨别能力。在早期佛教中,因为意义相近,它经常与[[识]]、[[意 (佛教)|意]]混用,被当成同义词<ref>《品类足论》卷1:「心云何?谓心、意、识。此复云何?谓六识身: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ref><ref>《大毗婆沙论》:「问:心意识三,有何差别?答:此无差别。如世间事,一说为多,多说一故。一说多者:如说士夫为人儒童等。多说一者:如说鸟豆等同名再生。应知此中同依一事说心、意、识,亦复如是。」</ref><ref>《俱舍论》分别根品第二:「心、意、识体一。」</ref>。但是,它们三者之间,又有一些区别。 | |||
==字义== | |||
心(चित्त,Citta),意为[[思想]]、[[心灵]]、[[想像]]、[[理智]]等,音译“质多”。 | |||
虽然हृदय(hṛdya)与चित्त(citta)汉译都可作“心”,但意义不同。在梵文中,属于意识、思考、心灵的非物质部份,为चित्त(Citta);属于肉体部份的心,称为肝栗大(हृदय,Hṛdya),即[[心脏]]、肉团心。<ref>求那跋陀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此心,梵音肝栗大。肝栗大,宋言心,谓如树木心,非念虑心;念虑心,梵音云质多也。」</ref>हृदय(hṛdya),意译肉团心、心脏,音译肝栗大、汗栗驮等;和中文里“心”和英文里“heart”的用法相似,本身是实指心脏。 | |||
hṛdya的词根hṛd和英文heart为同源词,其他同源词包括拉丁文cor、希腊文καρδία(kardiá)等。 | |||
另,《心经》(Hṛdya Sūtra)的心不是citta,心经被认为是《[[大般若经]]》之精髓、核心要义,故称“心经”。 | |||
==概论== | |||
它与意、识是不可分,同时俱现的<ref>《杂阿含经》:「彼心、意、识,日夜时刻,须臾转变,异生异灭」</ref>。心的所缘,称为[[心所]],心与心所构成[[名法]]。 | |||
==心性== | |||
在部派佛教时期,心的性质为何,是个重要的争论课题。 | |||
==各派见解== | |||
===部派佛教=== | |||
====分别说部==== | |||
五蕴中的识蕴,为一切识知,包含[[八十九心|八十九种心]],分为八十一世间心与八种出世间心。 | |||
==注释== | |||
[[Category:二时教法]] | [[Category:二时教法]] | ||
[[Category:金刚经导读]] | |||
[[Category:净名百科]] | |||
[[Category:维基百科]] | |||
[[Category:经文分词]] | |||
[[Category:百科词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