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62
个编辑
小 (文本替换 - 替换“叫做”为“叫作”)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
小 (文本替换 - 替换“叫作”为“叫做”) |
||
第9行: | 第9行: | ||
==== 修行五位 ==== | ==== 修行五位 ==== | ||
大乘佛法,把一个众生从凡夫到最后成佛,整个的历程分成了五个阶段,分别起名叫做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和证道位。 | |||
* 资粮位,准备资粮,也就是准备工作。 | * 资粮位,准备资粮,也就是准备工作。 | ||
第20行: | 第20行: | ||
==== 关键点、转折点 ==== | ==== 关键点、转折点 ==== | ||
在修行的整个历程当中,见道位是第一个关键点、第一个转折点,是第一个分水岭。见道之前是一种特征,见道之后是截然另外一种特征。见道之前的修行者就是凡夫,心就是凡夫心;见道之后的修行者,就叫做圣者,心就是圣者心。 | |||
=== 圣者心的行处 === | === 圣者心的行处 === | ||
第32行: | 第32行: | ||
=== 第二重含义——补损减 === | === 第二重含义——补损减 === | ||
境界还可以表示圣者心的行处,就是圣者、就是佛陀亲证的真实性,我们把这个真实性起名叫真如。对于我们凡夫而言,这是我们凡夫靠着我们的感官所感知不到的。既然我们感知不到,那我们凡夫就不承认有佛陀亲证的真正真实性的存在;不仅不承认,而且还生起诽谤。我们凡夫除了刚才增益的错误之外,佛陀说我们还犯了第二个错误,就是不承认圣者、佛陀有亲证的真实性,这个错误叫做“损减”,梵文是[[apavāda]]。佛陀告诉我们,佛陀真正亲证的真实性——真如是存在的,但是这个真如的存在,又不是像我们凡夫在我们凡夫境界当中所以为的存在。在我们凡夫的心中,我们认为的存在,它一定是跟我们能认识的这个心是独立的,是分开的,这是我们凡夫的典型的认知模式。佛陀要告诉我们,佛陀亲证的真正的真实性——真如是存在的,但真如与能见、能证真如的心,又不是分离的,即佛陀亲证的真如,与能见、能证真如的心是不二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圣者的境界而言,依然可以表达为是“境界自心现”,也就是圣者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并没有离开圣者的心。佛陀讲“境界自心现义”的第二重含义,就是纠正我们这个损减的错误,叫做补损减。 | |||
== “境界自心现”——破增益和补损减 == | == “境界自心现”——破增益和补损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