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62
个编辑
第14行: | 第14行: | ||
* 第二个转折点,就是修道位的从七地菩萨位升入八地菩萨位。注意七地入八地是关键点,是转折点。 | * 第二个转折点,就是修道位的从七地菩萨位升入八地菩萨位。注意七地入八地是关键点,是转折点。 | ||
==三阶段特征== | |||
== | 这三个阶段的修行有着重要的不同的特征。 | ||
以眼翳执毛模型为例,作为凡夫,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显现出了似眼外有毛的影。我们给这个“影”起名叫“似相”,梵文是ābhāsa;凡夫误以为有的这个毛的相就叫做“外相”,梵文是nimitta。 | |||
===第一阶段,见道位之前的凡夫位=== | |||
* 既有ābhāsa的显现,又有nimitta的分别。 | * 既有ābhāsa的显现,又有nimitta的分别。 | ||
* 凡夫位的修行,要对治的就是这个nimitta,要领受“境界自心现”,要领受只有ābhāsa其实没有nimitta。 | * 凡夫位的修行,要对治的就是这个nimitta,要领受“境界自心现”,要领受只有ābhāsa其实没有nimitta。 | ||
* 彻底领悟了没有nimitta就要见道登地做菩萨了。 | * 彻底领悟了没有nimitta就要见道登地做菩萨了。 | ||
== | ===第二阶段,初地到七地=== | ||
* 只有ābhāsa的显现,没有nimitta的分别,即“无外相”。 | |||
* | |||
* 只有阿赖耶识杂染种子显现出似毛的影,而这个阶段的菩萨知道那只是影,因此不再对这个似毛的影起分别了。 | * 只有阿赖耶识杂染种子显现出似毛的影,而这个阶段的菩萨知道那只是影,因此不再对这个似毛的影起分别了。 | ||
* 这个阶段的菩萨,就是“证唯自心,住无分别”了。 | * 这个阶段的菩萨,就是“证唯自心,住无分别”了。 | ||
* | * 人们常说见道登地证“无相”,就是指“无外相”,无nimitta。 | ||
* 既然在这个阶段的菩萨对ābhāsa不起分别了,也就不熏习杂染种子了,无分别了,就只熏习清净种子了。清净种子就逐步地替代杂染种子,这个过程就是“离诸杂染”,就是“转变所依”,就是“转染成净”。 | * 既然在这个阶段的菩萨对ābhāsa不起分别了,也就不熏习杂染种子了,无分别了,就只熏习清净种子了。清净种子就逐步地替代杂染种子,这个过程就是“离诸杂染”,就是“转变所依”,就是“转染成净”。 | ||
* 这个阶段的修行的对象就是ābhāsa,就是坚决不对ābhāsa起分别,等到所有杂染种子都被清净种子替换,就要由七地登八地了。 | * 这个阶段的修行的对象就是ābhāsa,就是坚决不对ābhāsa起分别,等到所有杂染种子都被清净种子替换,就要由七地登八地了。 | ||
== | ===第三阶段,八地到成佛=== | ||
* 不仅没有nimitta,也没有ābhāsa,就是也“无似相”,实叉难陀译作“无影相”。 | |||
* | |||
* 人们常说登八地证“无相”,注意这里的“无相”是“无似相”。 | * 人们常说登八地证“无相”,注意这里的“无相”是“无似相”。 | ||
* 登八地之后,既无nimitta也无ābhāsa,这就是完全彻底地扫清了亲证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的障碍。 | * 登八地之后,既无nimitta也无ābhāsa,这就是完全彻底地扫清了亲证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的障碍。 | ||
* | * 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注意这里是“真实性”,不是真实。这个真实性就起名叫“真如”。 | ||
* 八地以上的菩萨修行就是亲证真如,《楞伽经》中叫做攀缘真如。 | * 八地以上的菩萨修行就是亲证真如,《楞伽经》中叫做攀缘真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