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62
个编辑
第5行: | 第5行: | ||
世俗谛菩提心,就是在世俗谛上,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一定要生起一个心,即对于“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就是要发心度一切众生走向无余涅槃。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在悲心的驱使下,要对一切众生进行帮助,结果是增加福德。大乘佛法的修行者,见到众生有苦难,必须要帮,这个必须要帮的心,就叫做世俗谛菩提心。在佛教里,所谓发世俗谛菩提心,也叫作“发愿心”,这样度化众生的愿心,有比如四宏誓愿这样的共愿,还有像弥陀别愿、药师别愿这样的别愿。需要注意的是,世俗谛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两个心都生起了,才算生起了菩提心。佛法讲“悲智双运,福慧双修”。悲心和福德是世俗谛菩提心的要求,智慧是胜义谛菩提心的要求。世俗谛菩提心是有观修方法的,在《金刚经导读》中,于晓非老师给出了两种修世俗谛菩提心的观修方法:大根器,有胆量和勇气的众生,可以选择做“吸众生黑气”这种菩提观想来修;对于更多的普通修行者,可以选择修“四无量心”来修。 | 世俗谛菩提心,就是在世俗谛上,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一定要生起一个心,即对于“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就是要发心度一切众生走向无余涅槃。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在悲心的驱使下,要对一切众生进行帮助,结果是增加福德。大乘佛法的修行者,见到众生有苦难,必须要帮,这个必须要帮的心,就叫做世俗谛菩提心。在佛教里,所谓发世俗谛菩提心,也叫作“发愿心”,这样度化众生的愿心,有比如四宏誓愿这样的共愿,还有像弥陀别愿、药师别愿这样的别愿。需要注意的是,世俗谛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两个心都生起了,才算生起了菩提心。佛法讲“悲智双运,福慧双修”。悲心和福德是世俗谛菩提心的要求,智慧是胜义谛菩提心的要求。世俗谛菩提心是有观修方法的,在《金刚经导读》中,于晓非老师给出了两种修世俗谛菩提心的观修方法:大根器,有胆量和勇气的众生,可以选择做“吸众生黑气”这种菩提观想来修;对于更多的普通修行者,可以选择修“四无量心”来修。 | ||
根据净名精舍于晓非老师的传承,世俗谛菩提心入手有一个很重要的修法,就是四无量心。四个无量包括四个无量的心:慈无量的心,悲无量的心,喜无量的心,舍无量的心,慈悲喜舍,就是要对一切有情生起无量的慈悲喜舍的心,这就是四无量心。慈,就是愿一切有情都得到快乐,就是予众生以乐。悲,就是愿一切有情脱离苦难,拔苦脱苦叫悲。喜就是令一切众生欢喜。舍,是“平等”的意思,视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四无量心是修习世俗谛菩提心的入手方法,是扩大心量的方便法门。在传承里讲,四无量心是愿菩提心入手的基础法。四无量心修成就了,就要把它进而观想成世俗谛菩提心。作为一个大乘佛法修行者,我们其实就在做一件事,即度一切众生走向究竟的解脱,要施与众生快乐,令其解脱种种的苦难,离苦得乐。所以修好四无量心,进而就能够修世俗谛菩提心。其实修“四无量心”首先应该修“舍”,就是平等的心。因为只有你只有把平等的心修好了,你的“慈”、你的“悲”、你的“喜”,这些“无量的心”才能够施与一切有情而无有分别。四无量心可以扩大心量,是适合大多数人入手发世俗谛菩提心的方便法门。 | 根据净名精舍于晓非老师的传承,世俗谛菩提心入手有一个很重要的修法,就是四无量心。四个无量包括四个无量的心:慈无量的心,悲无量的心,喜无量的心,舍无量的心,慈悲喜舍,就是要对一切有情生起无量的慈悲喜舍的心,这就是四无量心。慈,就是愿一切有情都得到快乐,就是予众生以乐。悲,就是愿一切有情脱离苦难,拔苦脱苦叫悲。喜就是令一切众生欢喜。舍,是“平等”的意思,视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四无量心是修习世俗谛菩提心的入手方法,是扩大心量的方便法门。在传承里讲,四无量心是愿菩提心入手的基础法。四无量心修成就了,就要把它进而观想成世俗谛菩提心。作为一个大乘佛法修行者,我们其实就在做一件事,即度一切众生走向究竟的解脱,要施与众生快乐,令其解脱种种的苦难,离苦得乐。所以修好四无量心,进而就能够修世俗谛菩提心。其实修“四无量心”首先应该修“舍”,就是平等的心。因为只有你只有把平等的心修好了,你的“慈”、你的“悲”、你的“喜”,这些“无量的心”才能够施与一切有情而无有分别。四无量心可以扩大心量,是适合大多数人入手发世俗谛菩提心的方便法门。 | ||
有一种发世俗谛菩提心的切实而震撼的修行方法,名为菩提观想(“吸黑气”法)。想要发起世俗谛菩提心首先要发度一切众生走向涅槃的心,要把众生的苦当作自己的苦,甚至要代众生受苦,这是世俗谛菩提心的要求。菩提观想的观修的方法是,每天拿出一段时间安静坐下来,姿势无所谓,做这样的菩提观想:随着呼吸,呼气时观想,我所做的一切的善法功德,比如我今天礼佛了,今天念佛了,今天捐款了,诸如此类的一切的善法功德,随着呼气,呼给十方三世一切众生,这些功德我一点儿都不留,毫无保留的把功德呼向众生。随之要吸气,吸气时要观想:众生的一切的苦难,比如种种的病痛、种种的灾祸,十方一切众生的苦难,都吸到我身上来,我替众生承当。然后再呼气,再吸气、呼气、吸气。。。重复做上述的菩提观想。有人疑问:这样的菩提观想,众生的苦难和病痛,是否真能吸到自己身上,答案是:如果真发心要承当众生苦难,那么苦难就会随着菩提观想到你身上来,所以菩提观想的修行需要极大的勇气。把自己一切的福德布施给一切有情,把一切的苦难吸到自己身上替众生承当,这种心量和修为功德是巨大的。最后,做完菩提观想之后一定还不能忘记回向:刚才的修为有巨大的功德,但这些功德我一丁点儿都不保留,依然要回向给一切有情。 | 有一种发世俗谛菩提心的切实而震撼的修行方法,名为菩提观想(“吸黑气”法)。想要发起世俗谛菩提心首先要发度一切众生走向涅槃的心,要把众生的苦当作自己的苦,甚至要代众生受苦,这是世俗谛菩提心的要求。菩提观想的观修的方法是,每天拿出一段时间安静坐下来,姿势无所谓,做这样的菩提观想:随着呼吸,呼气时观想,我所做的一切的善法功德,比如我今天礼佛了,今天念佛了,今天捐款了,诸如此类的一切的善法功德,随着呼气,呼给十方三世一切众生,这些功德我一点儿都不留,毫无保留的把功德呼向众生。随之要吸气,吸气时要观想:众生的一切的苦难,比如种种的病痛、种种的灾祸,十方一切众生的苦难,都吸到我身上来,我替众生承当。然后再呼气,再吸气、呼气、吸气。。。重复做上述的菩提观想。有人疑问:这样的菩提观想,众生的苦难和病痛,是否真能吸到自己身上,答案是:如果真发心要承当众生苦难,那么苦难就会随着菩提观想到你身上来,所以菩提观想的修行需要极大的勇气。把自己一切的福德布施给一切有情,把一切的苦难吸到自己身上替众生承当,这种心量和修为功德是巨大的。最后,做完菩提观想之后一定还不能忘记回向:刚才的修为有巨大的功德,但这些功德我一丁点儿都不保留,依然要回向给一切有情。 | ||
胜义谛菩提心,就是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在世俗谛菩提心的心愿的驱使下,在出手帮助一个苦难众生的时候,在切实度化一切众生走向无余涅槃的当口,还要生起一个心,他在胜义谛上一定要观一切法是空:能帮者是空,被帮者是空,帮的过程依然是空,在空上帮,帮了还要当没帮;观能度众生的菩萨是空,被菩萨度的众生是空,度众生这件事儿还是空。这个帮了还要当没帮,度了还要当没度的心,就叫做胜义谛菩提心。用《金刚经》表达胜义谛菩提心,就是菩萨在“如是灭度无量无数众生”的当口,要观“实无众生得灭度”,没有一个众生被灭度,这是胜义谛菩提心。胜义谛菩提心是有观修方法的,在四重二谛第一组二谛的法义层次上,即性空的层次上,要观五蕴是空。世间万法,都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把它观成就,就是在性空层次上发起胜义谛菩提心;在四重二谛第二组二谛的法义层次上,即在空性的层次上,要观“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这才是无相发心,是真正的“胜义谛菩提心”,是基于“空性”而发菩提心。 | 胜义谛菩提心,就是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在世俗谛菩提心的心愿的驱使下,在出手帮助一个苦难众生的时候,在切实度化一切众生走向无余涅槃的当口,还要生起一个心,他在胜义谛上一定要观一切法是空:能帮者是空,被帮者是空,帮的过程依然是空,在空上帮,帮了还要当没帮;观能度众生的菩萨是空,被菩萨度的众生是空,度众生这件事儿还是空。这个帮了还要当没帮,度了还要当没度的心,就叫做胜义谛菩提心。用《金刚经》表达胜义谛菩提心,就是菩萨在“如是灭度无量无数众生”的当口,要观“实无众生得灭度”,没有一个众生被灭度,这是胜义谛菩提心。胜义谛菩提心是有观修方法的,在四重二谛第一组二谛的法义层次上,即性空的层次上,要观五蕴是空。世间万法,都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把它观成就,就是在性空层次上发起胜义谛菩提心;在四重二谛第二组二谛的法义层次上,即在空性的层次上,要观“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这才是无相发心,是真正的“胜义谛菩提心”,是基于“空性”而发菩提心。 | ||
二时教法讲不二,大乘佛法的修行,对于我们凡夫来讲,就是世俗谛菩提心与胜义谛菩提心的不二。在二时教法权便中观四重二谛法义层次上,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只要见到众生有苦难,在世俗谛上,他必须生起帮助的心,这个心是悲心的驱使,帮的过程增长着福德。在胜义谛上,他要观是在空上度众生,帮了还得当没帮,增长着智慧。只有世俗谛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两个心都发起了,才算是真正生起了菩提心,才算是做到了世俗谛菩提心与胜义谛菩提心的不二。佛陀给我们指引的修行法门,就是“悲智双运,福慧双修”,悲心和智慧不二。悲和福是世俗谛的要求,智慧是胜义谛的要求。这就是世俗谛菩提心与胜义谛菩提心的不二。在二时教法中,世俗谛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是菩提心的两个方面。一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他要发心度一切众生,而且切切实实灭度了一切众生,这是从世俗谛而言。但是在胜义谛上、在“离言空性”上,佛陀要说,菩萨者非菩萨,众生者非众生,一切是空,根本就没有能度和所度,所以要观“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这就是世俗谛菩提心与胜义谛菩提心的不二。 | 二时教法讲不二,大乘佛法的修行,对于我们凡夫来讲,就是世俗谛菩提心与胜义谛菩提心的不二。在二时教法权便中观四重二谛法义层次上,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只要见到众生有苦难,在世俗谛上,他必须生起帮助的心,这个心是悲心的驱使,帮的过程增长着福德。在胜义谛上,他要观是在空上度众生,帮了还得当没帮,增长着智慧。只有世俗谛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两个心都发起了,才算是真正生起了菩提心,才算是做到了世俗谛菩提心与胜义谛菩提心的不二。佛陀给我们指引的修行法门,就是“悲智双运,福慧双修”,悲心和智慧不二。悲和福是世俗谛的要求,智慧是胜义谛的要求。这就是世俗谛菩提心与胜义谛菩提心的不二。在二时教法中,世俗谛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是菩提心的两个方面。一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他要发心度一切众生,而且切切实实灭度了一切众生,这是从世俗谛而言。但是在胜义谛上、在“离言空性”上,佛陀要说,菩萨者非菩萨,众生者非众生,一切是空,根本就没有能度和所度,所以要观“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这就是世俗谛菩提心与胜义谛菩提心的不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