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62
个编辑
小 (Admin移动页面楞伽经导读内容提要012至楞伽经导读012/内容提要,不留重定向:文本替换 - 替换“楞伽经导读内容提要012”为“楞伽经导读012/内容提要”) |
|||
第1行: | 第1行: | ||
'''《楞伽经》导读012''' | '''《楞伽经》导读012'''--'''1-02-05愿闻自证法究竟大乘道''' | ||
'''1-02-05愿闻自证法究竟大乘道''' | |||
'''内容提要''' | '''内容提要''' | ||
'''一、经文解读:''' | '''一、经文解读:''' | ||
第11行: | 第8行: | ||
实叉难陀在这里译作“我念去来世”,去就是过去,来就是未来。但是对照梵文本只有过去,没有未来。所以菩提流支译作:“我念过去世。”就是罗婆那王说我回忆、我忆念在过去世当中,所有的无量的佛由菩萨们围绕着,都在楞伽城演说过《楞伽经》。 | 实叉难陀在这里译作“我念去来世”,去就是过去,来就是未来。但是对照梵文本只有过去,没有未来。所以菩提流支译作:“我念过去世。”就是罗婆那王说我回忆、我忆念在过去世当中,所有的无量的佛由菩萨们围绕着,都在楞伽城演说过《楞伽经》。 | ||
2、第十一颂,'''“此入楞伽典,昔佛所称赞,愿佛同往尊,亦为众开演”'''。 | 2、第十一颂,'''“此入楞伽典,昔佛所称赞,愿佛同往尊,亦为众开演”'''。 | ||
《楞伽经》叫《入楞伽经》,这部经是过去的佛都非常赞叹的,因此我们希望您佛陀也像过去的佛一样到楞伽城,再给众生开演这部经。 | 《楞伽经》叫《入楞伽经》,这部经是过去的佛都非常赞叹的,因此我们希望您佛陀也像过去的佛一样到楞伽城,再给众生开演这部经。 | ||
3、第十二颂,'''“请佛为哀悯,无量夜叉众,入彼宝严城,说此妙法门”。''' | 3、第十二颂,'''“请佛为哀悯,无量夜叉众,入彼宝严城,说此妙法门”。''' | ||
妙法门:微妙的法门。为什么微妙?因为它是心自性法门,是“自所得圣智证法”。 | 妙法门:微妙的法门。为什么微妙?因为它是心自性法门,是“自所得圣智证法”。 | ||
4、第十三颂,'''“此妙楞伽城,种种宝严饰,墙壁非土石,罗网悉珍宝”。''' | 4、第十三颂,'''“此妙楞伽城,种种宝严饰,墙壁非土石,罗网悉珍宝”。''' | ||
第31行: | 第25行: | ||
“修行离诸过”,就是远离了种种的过失。“过”就是错误、过患、过失。梵文原文是rāgadoṣa,doṣa是过患、过失,rāga是贪欲。实叉难陀没有译出贪欲,其实是远离贪欲的过失。上一颂罗婆那王说自己的城市很豪华,说明那里的夜叉众都是福报很大的。为什么?因为他们远离了贪欲的过失,那一定是热爱布施的众生,而且他们还供养佛陀,供养圣者,因此才会获得这样的福报。 | “修行离诸过”,就是远离了种种的过失。“过”就是错误、过患、过失。梵文原文是rāgadoṣa,doṣa是过患、过失,rāga是贪欲。实叉难陀没有译出贪欲,其实是远离贪欲的过失。上一颂罗婆那王说自己的城市很豪华,说明那里的夜叉众都是福报很大的。为什么?因为他们远离了贪欲的过失,那一定是热爱布施的众生,而且他们还供养佛陀,供养圣者,因此才会获得这样的福报。 | ||
6、第十五颂,'''“夜叉男女等,渴仰於大乘,自信摩诃衍,亦乐令他住”。''' | 6、第十五颂,'''“夜叉男女等,渴仰於大乘,自信摩诃衍,亦乐令他住”。''' | ||
摩诃衍是梵文mahāyāna的音译,就是大乘。 | 摩诃衍是梵文mahāyāna的音译,就是大乘。 | ||
7、第十六颂,'''“惟愿无上尊,为诸罗刹众,瓮耳等眷属,往诣楞伽城”。''' | 7、第十六颂,'''“惟愿无上尊,为诸罗刹众,瓮耳等眷属,往诣楞伽城”。''' | ||
第42行: | 第34行: | ||
“瓮耳”,是人名,是罗婆那王的一位兄弟。瓮就是陶罐,梵文是 kumbha。耳就是耳朵,梵文是karṇa。所以瓮耳就是耳朵如同陶罐一般的人。说明他的耳朵很大,这说明他能听进去很多东西。佛陀来说法,他就能听进去很多佛陀的教诲。 | “瓮耳”,是人名,是罗婆那王的一位兄弟。瓮就是陶罐,梵文是 kumbha。耳就是耳朵,梵文是karṇa。所以瓮耳就是耳朵如同陶罐一般的人。说明他的耳朵很大,这说明他能听进去很多东西。佛陀来说法,他就能听进去很多佛陀的教诲。 | ||
''' | 8、第十七颂,'''“我于去来今,勤供养诸佛,愿闻自证法,究竟大乘道。愿佛哀悯我,及诸夜叉众,共诸佛子等,入此楞伽城”。''' | ||
这里实叉难陀译作“去来今”,去是过去,来是未来,今是现在。但是对照梵本来看没有这个来,就是过去和现在。说我罗婆那过去是很殷勤地供养佛,而且到了今天,我也同样地很努力地供养佛'''。''' | 这里实叉难陀译作“去来今”,去是过去,来是未来,今是现在。但是对照梵本来看没有这个来,就是过去和现在。说我罗婆那过去是很殷勤地供养佛,而且到了今天,我也同样地很努力地供养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