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首页
随机
登录
设置
关于楞伽经导读
免责声明
楞伽经导读
搜索
查看“楞伽经导读101/内容提要”的源代码
←
楞伽经导读101/内容提要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writer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MAIN
您没有权限编辑
页面
命名空间内的页面。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楞伽经》导读101''' ==内容提要== === 1、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佛如来所说涅槃,说何等法名为涅槃?” === 什么叫“涅槃”? “涅槃”的梵文是nirvāṇa,它的俗语形态是nibbāna。 === 2、佛告大慧:“一切识、自性习气,及藏识、意、意识、见习转已,我及诸佛说名涅槃,即是诸法性空境界。 === 2.1、邪见所形成的习气的转依就叫“涅槃”。“转依”就是转染成净,在佛陀三时教法中转染成净,就叫“涅槃”。 2.2、邪见所形成的习气的转依,也可以表达为一切识性与习气的转依;也可以表达为藏识、意和意识的转依。 2.3、涅槃有两个特征:第一:就是“诸法空性境界”。 也就是凡夫境界是空性、根本不存在。这是由于破增益而获得的涅槃特征。 === 3、“复次,大慧!涅槃者,自证圣智所行境界,远离断常及以有无。 === 3.1、涅槃的第二个特征:就是“自证圣智所行境界”,也就是圣者智慧亲证了真实性。这是由于补损减而获得的涅槃特征。 3.2、用三自性来表达,就是在依他起自性上转染成净,从而了达遍计所执自性根本不存在,并亲证圆成实自性,这就是“涅槃”。 3.3、涅槃远离分别的“常”与“断”和“有”与“无”。 === 4、云何非常?谓离自相共相诸分别故。云何非断?谓去、来、现在一切圣者自证智所行故。 === 4.1、为什么涅槃不常?因为涅槃是远离了自相与共相的分别。这是涅槃的第一个特征。 4.2、为什么涅槃不断?因为涅槃是过去、未来和现在的一切圣者获得的自证境界。这是涅槃的第二个特征。 === 5、“复次,大慧!大般涅槃不坏,不死。若死者,应更受生。若坏者,应是有为。是故,涅槃不坏,不死,诸修行者之所归趣。 === 5.1、“大般涅槃”梵文是mahāparinirvāṇa,就是“圆满究竟的涅槃”。 5.2、圆满究竟的涅槃不是坏灭,不是死亡。如果涅槃是死亡,就会相续再生;如果涅槃是坏灭,就会落入有为相。所以,涅槃不是坏灭,不是死亡,涅槃是修行者证得的永离死亡的归趣。 === 6、复次,大慧!无舍无得故,非断非常故,不一不异故,说名涅槃。 === 6.1、涅槃无舍无得,非断非常,不一不异,这才叫“涅槃”。 6.2、“无舍”:没有什么被舍弃。涅槃是对治生死而安立,但大乘佛法并不是舍弃了一个真实的生死而证涅槃,而是首先要领受生死原本如梦,生死本来就是一场错觉,并没有真实的生死可以舍弃。 6.3、“无得”:也不是在真实的生死之外,有一个涅槃可以证得。也就是“生死即涅槃”,大乘的涅槃也叫“无住涅槃”。 === 7、“复次,大慧!声闻、缘觉知自共相,舍离愦闹,不生颠倒,不起分别。彼于其中生涅槃想。 === 声闻、缘觉的涅槃,是由于自认为对自共相的了知,而舍离愦闹喧嚣的生死;由于对外境的自认为的不颠倒认知,而分别不生起。以此认为有涅槃的真实觉想的存在可以证得,声闻、缘觉的涅槃是有舍有得的,不同于大乘无舍无得的“无住涅槃”。 === 8、 “复次,大慧!有二种自性相。何者为二?谓执著言说自性相,执著诸法自性相。 === 两种自性相:执著“言说自性相”和执著“诸法自性相”。 === 9、执著言说自性相者,以无始戏论执著言说习气故起。执著诸法自性相者,以不觉自心所现故起。 === 【名言回顾】——“毛” 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现行是显现与分别,就如同生翳病的眼睛显现似毛的影,而将似毛的影误执为眼外的毛,并给这个根本不存在的毛起个名字叫“毛”。 9.1、执著“言说自性相”:是从无始戏论执著言说习气而生起。 无始以来执著对于根本不存在的心外事物而安立的名言,以此熏习下的种子再现行时,就会依然对误以为存在的心外事物去安立名言。恶性循环,不断强化,以至于执著这个“言说自性相”,不能自拔。 要想解脱,首先就要觉知“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就要觉知“非如其言而有其义”。 9.2、执著“诸法自性相”:是从不觉知唯“自心所现”而产生。 不知道只是生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的影,把似毛之影执为心外之毛,以此熏习下的种子再现行时,似毛之影就更像心外之毛。恶性循环,不断强化,以至于执著心外的事物的存在相,不能自拔。 要想解脱,首先就要觉知“只有能了别识,没有所分别境”;就要觉知“了境如幻,自心所现”。 对治这两种自性相,就是资粮位的破增益。 == 梵汉对照 == {{L2:2-32/001梵}} {{L2:2-32/001繁}} {{L2:2-32/001简}} {{L2:2-32/002梵}} {{L2:2-32/002繁}} {{L2:2-32/002简}} {{L2:2-32/003梵}} {{L2:2-32/003繁}} {{L2:2-32/003简}} {{L2:2-32/004梵}} {{L2:2-32/004繁}} {{L2:2-32/004简}} {{L2:2-33/001梵}} {{L2:2-33/001繁}} {{L2:2-33/001简}}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Category:楞伽经内容提要]]
本页使用的模板:
L2:2-32/001梵
(
查看源代码
)
L2:2-32/001简
(
查看源代码
)
L2:2-32/001繁
(
查看源代码
)
L2:2-32/002梵
(
查看源代码
)
L2:2-32/002简
(
查看源代码
)
L2:2-32/002繁
(
查看源代码
)
L2:2-32/003梵
(
查看源代码
)
L2:2-32/003简
(
查看源代码
)
L2:2-32/003繁
(
查看源代码
)
L2:2-32/004梵
(
查看源代码
)
L2:2-32/004简
(
查看源代码
)
L2:2-32/004繁
(
查看源代码
)
L2:2-33/001梵
(
查看源代码
)
L2:2-33/001简
(
查看源代码
)
L2:2-33/001繁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楞伽经导读101/内容提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