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楞伽经导读106/课后自测”的源代码
←
楞伽经导读106/课后自测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writer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MAIN
您没有权限编辑
页面
命名空间内的页面。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106= =='''一、填空题'''== == '''二、在线测试题''' == === '''选择题 '''=== <hr class="">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quiz display=simple >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名、句、文”理解正确的是? |type="[]" coef="2"} +A、名”,梵文是nāma,就是“名称”、“名字”。 +B、“句”,梵文是pada,就是“词语”、“范畴”。 +C、“文”,梵文是vyañjana,就是“字母”或“音节”。 -D、“名”、“句”和“文”就是名称、词语和音阶。 ||“名”,梵文是nāma,就是“名称”、“名字”的意思。“句”,梵文是pada,就是“词语”、“范畴”的意思。“文”,梵文是vyañjana,就是“字母”或“音节”的意思。所以这里的“名”、“句”和“文”就是名称、词语和音节。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经文“名身者,谓依事立名,名即是身。是名名身。句身者,谓能显义,决定究竟。是名句身。文身者,谓由于此能成名句。是名文身。”c 以下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名称”就是根据事物而起的名字。 -B、通俗地说,“名”就是给实实在在的事物起的名儿,事物就是名字的身体,比如桌子、椅子等等。 +C、“词语”是对凡夫以为存在的实有事物进行抽象而确立,获得的概念、范畴,比如生灭、有无、常断等等。 +D、“音节”使名称和词语得以能够表达出来。 ||“名称”就是根据事物而起的名字。通俗地说,“名”就是给凡夫以为存在的事物起的名儿,事物就是名字的身体,比如桌子、椅子等等。“词语”是对凡夫以为存在的实有事物进行抽象而确立,获得的概念、范畴,比如生灭、有无、常断等等。“音节”使名称和词语得以能够表达出来。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经文“句身者,如足迹,如衢巷中人、畜等迹。名谓非色四蕴,以名说故。文谓名之自相,由文显故。是名名、句、文身。””理解有误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词语,如街道上人、畜等足迹而得名。这说明,概念只是依据迹象而推测建立。 +B、名称,是给事物起的名,事物是凡夫感知以外的存在。 +C、名称就是描述色之外的受、想、行、识的心识活动。 -D、音节以名称的自相而显现,就是名称中包含一个个独立的音节。 ||词语,如街道上人、畜等足迹而得名。这说明,概念只是依据迹象而推测建立。名称,虽是给事物起的名,但事物也只是凡夫感知下以为的存在。因此,名称其实与色之外的受、想、行、识的心识活动更相应。音节以名称的自相而显现,就是名称中包含一个个独立的音节。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经文“句身者,谓句事究竟。名身者,谓诸字名各各差别,如从阿字乃至呵字。文身者,谓长短高下。”理解正确的是? |type="[]" coef="2"} -A、词语就是指向事物自身的概念。 +B、词语就是抽象而得的概念。 +C、名称就是用梵文字母表从开头的a字母到字母表最后的ha字母的所有字母,给事物的差别自性起名。 +D、音节,有长音节、短音节和重音节、轻音节等等。 ||词语就是抽象而得的概念。名称就是用梵文字母表从开头的a字母到字母表最后的ha字母的所有字母,给事物的差别自性起名。而音节,有长音节、短音节和重音节、轻音节等等。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经文“名身与句身,及字身差别,凡愚所计著,如象溺深泥。”理解正确的是? |type="[]" coef="2"} +A、名称、词语和音节有种种差别。 +B、无知的凡夫粘着于这些能诠之上,就如同大象深陷泥沼而不能解脱。 -C、“粘着能诠”就是依赖名、句、文身。 +D、“粘着能诠”就是不能理解“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 ||名称、词语和音节有种种差别,而无知的凡夫粘着于这些能诠之上,就如同大象深陷泥沼而不能解脱。“粘着能诠”就是因言执义,就是不能理解“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经文“未来世中有诸邪智恶思觉者,离如实法,以见一异、俱不俱相,问诸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问。’”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这里的“一异、俱不俱”就是四句。凡夫一定落二边、堕四句。 -B、在未来的道路上,会有思想很不成熟的低智臆度者,以二边,四句见相问询智者时,智者回答说:“这根本不是一个如理如法的问题”。 +C、在未来的道路上,会有思想很不成熟的低智臆度者,当他们被智者问询:怎样才能善知二边,远离四句见相时,他们会回答说:“这根本不是一个如理如法的问题”。 +D、低智臆度者对于远离四句、泯灭二边的解脱之法根本不感兴趣。 ||这里的“一异、俱不俱”就是四句。在前面的课程讲过了,凡夫一定落二边、堕四句。佛陀说,大慧啊,由于不具有觉知正确的道理和原因的能力,在未来的道路上,会有思想很不成熟的低智臆度者,当他们被智者问询:怎样才能善知二边,远离一异、俱不俱——四句见相时,他们会回答说:“这根本不是一个如理如法的问题”。也就是说,低智臆度者,对于远离四句、泯灭二边的解脱之法,根本不感兴趣。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为什么佛陀对此类“谓色与无常,为异为不异,如是涅槃诸行,相所相,依所依,造所造,见所见,地与微尘,智与智者,为异为不异”的问题会暂时不予回答? |type="[]" coef="2"} +A、因为诸如此类的一个一个的问题,对于低智臆度者是不必回答的。 +B、因为愚夫没有智慧,对所闻不能理解,如来为令众生远离惊怖,而不给予回答。 +C、因为佛陀甚深的了义教诲,对于凡夫而言是极具颠覆性的。智力不足的众生,听了佛陀究竟法义是会惊恐的。 -D、因为诸如此类的一个一个的问题很难回答,所以暂时不予回答。 ||诸如此类的一个一个的问题,对于低智臆度者是不必回答的。遇到低智臆度者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说要置答,就是把问题悬置起来,暂时不予回答。这是由于愚夫没有智慧,对所闻不能理解,如来为令众生远离惊怖,而不给予回答。大家知道,佛陀甚深的了义教诲,对于凡夫而言是极具颠覆性的。智力不足的众生,听了佛陀究竟法义是会惊恐的。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依据“大慧!不记说者,欲令外道永得出离作者见故......若有执著能取所取,不了唯是自心所见,彼应可止。”这段经文,为什么要对外道的问题不记说呢? |type="[]" coef="2"} +A、是为了破除外道邪见诸论,不回答这些“命即是身,命异身异“如是等不必回答的问题。 +B、外道愚痴迷惑于认为有产生世间万物的创造者,而提出这些不必回答的问题。 -C、外道愚痴迷惑于认为世间万物的产生不需要创造者,而提出这些不必回答的问题。 +D、外道执著能取和所取,不知道唯自心所现,因此,对他们的问题要置答。 ||佛陀说,如来为了破除外道邪见诸论,不回答这些不必回答的问题。外道如是说,命就是身或者命与身异——诸如此类都是不必回答的问题。外道愚痴迷惑于认为有产生世间万物的创造者,而提出这些不必回答的问题。为什么要对外道的问题置答呢?外道执著能取和所取,不知道唯自心所现,因此,对他们的问题要置答。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佛陀说“诸佛如来以四种记论为众生说法。大慧!止记论者,我别时说,以根未熟,且止说故。”对上述经文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如来以四种问答方式为众生说法。 +B、佛陀在一些时候对根性未成熟的众生,就用这种置答方式,置答也就是不回答。 +C、佛陀对根性已成熟的众生,不用置答方式。 -D、佛陀对根性已成熟的众生,也会采用置答方式,目的是让众生远离戏论。 ||佛陀说,如来以四种问答方式为众生说法。这四种问答方式中的置答,也就是不回答;我在一些时候对根性未成熟的众生,就用这种置答方式;对根性已成熟的众生,不用置答方式。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依照经文“何故一切法无常?谓诸相起无常性故。何故一切法常?谓诸相起即是不起,无所有故,无常性常。是故,我说一切法常。”,对此处经文中的一切法“无常”与“常”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若能了知相压根无生,则相无常,以此说一切法无常。 +B、若以为相生,则相无常,以此说一切法无常。 +C、由于凡夫以为一切法的相的生起,其实并未真的生起,相根本不存在,因此,相的无常性其实是“常”。 -D、由于凡夫以为一切法的相的生起,其实是当生即灭,灭不待因的,因此,相的无常性其实是“常”。 ||为什么说一切法无常呢?若以为相生,则相无常,以此说一切法无常。为什么一切法常呢?由于凡夫以为一切法的相的生起,其实并未真的生起,相根本不存在,因此,相的无常性其实是“常”。以此说一切法常。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针对“如来为众生说法的四种问答方式”,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第一种方式“一向”,梵文是ekāṃśa,就是直截了当地回答问题。 +B、第二种方式“反问”,梵文是paripṛcchana,就是以反问的方式回答问题。 +C、第三种方式“分别”,梵文是vibhajya,就是用分析的方式回答问题。实叉难陀把vibhajya译为“分别”,这个词最好译为“分析”或者“辨析”。 +D、第四种方式“置答”,梵文是sthāpanīya,就是以不回答的方式回答问题。 ||第一种方式“一向”,梵文是ekāṃśa,就是直截了当地回答问题。第二种方式“反问”,梵文是paripṛcchana,就是以反问的方式回答问题。第三种方式“分别”,梵文是vibhajya,就是用分析的方式回答问题。实叉难陀把vibhajya译为“分别”,这容易与表达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的vikalpa“分别”相混淆,这个词最好译为“分析”或者“辨析”。第四种方式“置答”,梵文是sthāpanīya,就是以不回答的方式回答问题。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经文“数论与胜论,言有非有生,如是等诸说,一切皆无记。”理解正确的有? |type="[]" coef="2"} +A、“数论”和“胜论”是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的两个重要派别,是佛法认为的典型外道。 -B、“数论”和“胜论”是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的两个重要派别,属于佛陀接引小乘行人的初时教法内容。 -C、数论派和胜论派说万法生于有无,对他们所说的一切均没有善恶的区别。 +D、数论派和胜论派说万法生于有无,对他们所说的一切都不必回答。 ||“数论”和“胜论”是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的两个重要派别,是佛法认为的典型外道。佛陀说,数论派和胜论派说万法生于有无,对他们所说的一切都不必回答。 </quiz> <hr class=""> ==='''判断题'''=== <hr class=""> '''判断题 每题1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quiz display=simple >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桌子、椅子是“词语”。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词语”是对凡夫以为存在的实有事物进行抽象而确立,获得的概念、范畴,比如生灭、有无、常断等等。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由于不具有觉知正确的道理和原因的能力,在未来的道路上会有低智臆度者,对于远离四句、泯灭二边的解脱之法,根本不感兴趣。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大慧!不记说者,欲令外道永得出离作者见故。”这里的不记,也译作无记,意思是没有记说。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这里“不记说者”的“不记”,梵文是avyākṛta,也译作“无记”,意思是:不解释、不解答。 </quiz>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Category:楞伽经自测]] [[Category:楞伽经自测初级]]
返回至“
楞伽经导读106/课后自测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变体
已展开
已折叠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已展开
已折叠
搜索
导航
首页
金刚经导读
精华·自测
楞伽经导读
同步辅导
净名学修纲要
日常课诵
推荐网站
弥勒道场
梵英在线字典
梵英在线字典(选择IAST方式)
梵佛研(含梵文输入法、梵汉离线词典)
友情链接
QA
训练营
教材编撰
GPT分词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