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大乘佛法修行的根本
菩提心:大乘佛法修行的根本
大乘佛法的修行,佛陀告诉我们的第一个重要道理就是无我。凡夫与智者之间的区别,首先就在于我们凡夫心中执着着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我,因此佛陀告诉我们的修行法门,首要目的就是对治我们凡夫心中的我,打破我们凡夫心中的我执。因此什么是修行?修行就是在我们生活中的每时每刻,只要当下的行为能够淡化、消融我们心中对“我”的执着,那就算是佛教的修行。如果当下的行为不能淡化、消融我们心中对我的执着,甚至强化了心中对我的执着,虽然行为本身也许在别人看来似乎像是一种修行,但严格意义上讲都不是佛教的修行,至多只是方便行,不是究竟行。
三轮体空
大乘佛法修行的具体法门是什么呢?其实佛陀在经中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大乘佛法修行的核心就是六度——六波罗蜜,六波罗蜜排到第一位的是布施;佛陀首先就是用布施来对治我们心中的我—因为一个人之所以不愿意布施,就是因为心中有我,要通过布施一步步地消融我们心中的我。因此我们会看到,在现实生活当中,往往一个愿意布施的人总比那些不愿意布施的人,似乎心中的我会淡泊些。
但是大家要注意,我的这句话的表达,语气是很弱的,我说的是“往往”有些愿意布施的人,总比那些不愿意布施的人“似乎”心中的我淡泊些,没有说“一定”,为什么?我们社会生活当中,有没有人有这样的行为表现:他捐了一笔钱,但是他逢人便说:“啊!昨天我捐了一笔钱,去盖了希望小学,我捐了一笔钱给贫困的人买了很多衣服,你看我得了奖状,我得了奖章。”—他要把自己获得的奖章、奖状都挂起来,然后站在前面还要照张相,把这照片发到网上去,唯恐天下有一个人不知道他做了这样的好事。这样的情形有没有?多不多?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这种情形很多。那么以这样的精神状态做了布施,算不算布施?当然,得算布施。但这种布施不是佛教所倡导的布施,这种布施,佛教把它称为世间法的布施,也叫做有漏的布施。为什么?因为他以这样的精神状态去行布施的时候,淡化了心中的我了吗?没有,甚至还强化了心中的我。这种布施不能淡化心中的我,就不能够引领着我们走向解脱,而这种布施所获得的果报,至多就是让行布施的人在未来的生生死死的轮回的过程中得个善报,因此这种布施,佛教叫世间法的布施。它虽然是布施,但不是佛教、特别不是大乘佛教所倡导的布施。
那什么是大乘佛法所倡导的布施呢?不要忘了前面所讨论的二谛。佛陀的教理,每一段教理的理论本身,都不只是理论,重要的在于指导修行。二谛是指导修行的,二谛是要落实到修行当中的。我们讨论了两重二谛,第二重二谛世俗谛是缘生,胜义谛是性空。那什么是大乘佛法所倡导的布施呢?就是在布施那一当口,心是什么状态?首先,在胜义谛上要观这个能布施的人,在胜义谛上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吗?没有,无我、空;被布施的人,在胜义谛上要观,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吗?没有,性空、无自性、无我;布施的这件事,布施的物品本身,在胜义谛上要观,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吗?没有,无我、空。因此大乘佛法所倡导的布施,就是在布施那一当口,要在胜义谛上观能布施的是空,被布施的是空,布施的过程、布施的物品本身依然还是空。要在这三样东西都是空上行布施,布施了就布施了嘛!心中没丝毫一丁点儿的执着,这是大乘佛法所倡导的布施。
刚才反复强调三样东西,能布施者、被布施者和布施的过程与物品,这三样东西就是能、所和过程。佛教给这三样东西起了一个特殊的名字,叫做“三轮”。那什么是大乘佛法所倡导的布施呢?就是在布施那一当口,要观这三轮的本体是空,在空上行布施,布施了就布施了,不能够有能布施、所布施之想,佛教管这个叫“三轮体空”的布施。这样的布施叫出世间法的布施,也叫无漏的布施。为什么叫出世间法的布施呢?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的布施,布施的行为才能够淡化我们心中对我的执着。这种布施,形象地讲,就是布施了还得当没布施—这个表达就是从《金刚经》的一段语言中引申出来的。布施了还得当没布施,不能有能布施、被布施之想,这是大乘佛法所倡导的布施。
福德与智慧
有人会想,佛教所倡导的布施是布施了还得当没布施,那我压根儿不布施不就完了吗?可以吗?不可以。不要忘了二谛。佛陀给我们凡夫说法为什么用二谛的模式?刚才我们讲布施了还得当没布施,也就是要在布施那一当口,我们要观能布施的、被布施的,跟布施的过程是空,在空上行布施,因此布施了还得当没布施,这是胜义谛性空的要求。但是要注意,在凡夫境界上,此时此刻世俗谛不能丢,世俗谛的缘生性不能丢。什么叫世俗谛的缘生性不能丢呢?就是在布施那一当口,在世俗谛上,有没有能布施的?其实是有,但是这个能布施者不是常一不变的,而是相似相续的有。在世俗谛上,有没有一个被布施者?有,但在世俗谛上讲,是相似相续的有,不是常一不变的有。
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首先在世俗谛上,当他见到一个生活遇到困难的人,一定会在心中生起一股悲心。在悲心的驱使下,世俗谛的要求是他必须得去布施,必须得去帮助那个生活遇到困难的人。为什么?大乘佛法修行的根本是智慧,没有问题。佛陀认为我们凡夫之所以轮回于生死不能解脱,就在于无明、糊涂,因此佛陀给出的引领着我们趋向涅槃的解决方案,根本就是打破无明见真实,所以佛法的根本修行是智慧,这一点没有问题。因此在大乘佛法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词叫“bodhi”,音译为“菩提”,意译为“觉”。大乘佛法修行的根本是智慧,大乘佛法修行的过程就是从糊涂的凡夫走向智者的境界。因此大乘佛法修行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觉的过程,就是觉的心不断地生起与修为的过程。这个觉的心,在大乘佛法里就叫“菩提心”,大乘佛法的修行的根本就是菩提心。
菩提心的法义很深,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去解读菩提心。从目前所讨论的教理层次上,可以把菩提心分成两个方面,哪两个方面?首先在世俗谛上,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看到有众生生活遇到困苦的时候,世俗谛要求必须得布施,因为只有在这个切实的布施行为底下,才会增长福德。大乘佛法修行的根本是智慧,但是佛教里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就是把智慧比喻成一条鱼,而这条鱼如果要不死,养育它的是水,鱼不能离开水;而大乘佛法认为,什么是养育智慧的鱼的水呢?这个水就是福德。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每当见到众生有苦难的时候,世俗谛要求他,在他内在的悲心的驱使下,必须有个切实的布施行为,因为只有在这个切实的布施行为底下,才能增长福德,而福德是养育智慧的鱼的水。没有福德的水,智慧的鱼会干枯死的,这是世俗谛的要求。那么在胜义谛上,性空、无我。作为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在切实的布施行为发生的那一当口,他在胜义谛上要观:哇!能布施的是空,被布施的是空,布施的过程依然是空—在空上行布施,因此布施了还得当没布施。
世俗谛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
大乘佛法所倡导的布施是在胜义谛上、在空上行布施的时候,布施了还得当没布施,但能不能因此不布施?不可以,世俗谛要求我们必须得布施。因为只有在切实的布施行为底下增长着福德,而福德是养育智慧鱼的水。因此大家注意,世俗谛的要求是,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凡见众生有苦难,要不要帮?必须得帮。这个必须得帮的心,就叫做世俗谛菩提心。但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在出手帮助一个苦难众生的时候,他在胜义谛上一定要观:能帮的是空,被帮的是空,帮的过程依然还是空—因此在空上帮,帮了还得当没帮;这个帮了还得当没帮的心,就叫做胜义谛菩提心。那么帮了还得当没帮,能不能因此不帮?不可以,世俗谛要求我们必须得帮,这叫世俗谛菩提心。因此大乘佛法修行,对于我们凡夫来讲,就是世俗谛菩提心与胜义谛菩提心的不二。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凡见众生有苦难,他必须生起帮的心,这个心是悲心的驱使,帮的过程增长着福德。在胜义谛上,在空上帮,帮了还得当没帮,增长着智慧。因此佛陀给我们指引的修行法门,就是“悲智双运,福慧双修”。悲和福是世俗谛的要求,世俗谛菩提心,智慧是胜义谛菩提心的要求。
有人说这重境界太高了,我做得到吗?佛陀说你做得到。为什么?不要忘了前面的讨论。佛陀说我们这些凡夫其实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无明所障,见不到真实,因此造业,轮回。但是佛陀说我们是有可能走向解脱的,为什么?因为我们每个无明所障的凡夫,其实普遍地又具有着可以打破无明、去亲证真实的能力,即般若。因此我们能不能做到在世俗谛上凡见众生有苦难就生起悲心去帮助众生,而在胜义谛上帮了还可以当没帮,这重境界我们凡夫做得到吗?佛陀说你一定能做到。为什么?我们把心中的般若、把我们众生内心本具的那种能够打破无明亲证真实的能力调动起来,当把般若调动起来以后,我们就能够做到帮了众生还可以当没帮,在空上帮众生,淡化、消融我们心中的我,佛陀说你一定能做到。当做到这一点的时候,这就是大乘佛法给我们指引的修行法门,即在般若的统摄下去布施;这就是出世间法的布施,无漏的布施,大乘佛法所倡导的布施。
大乘心量
大乘佛法的心量,心量之大啊,是度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这一切众生里有没有亲人、朋友、帮助我的人、爱护着我的人?“所有一切众生之类”当然包括这些人。但是“所有一切众生之类”包括不包括那些伤害过我的人、打击过我的人?当然包括。说我是佛教徒,你也是佛教徒,咱俩是同修,“所有一切众生之类”包括不包括这些同修?当然包括。但是,我是佛教徒,那位先生不信佛,那位女士批评佛,还有的人甚至诽谤佛,“所有一切众生之类”包括不包括那些不信佛的甚至批评佛、谩骂佛、诽谤佛的?当然包括。 所以大家能理解吗?佛教徒心中没有异教徒。在佛教徒心中,信仰佛教的我们是同修、是朋友,不信仰佛教的甚至信仰其他宗教的,依然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绝不能视没有宗教信仰的、不信仰佛教的、信仰其他宗教的人为魔鬼,佛教从来没有这样的观念,佛教视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大乘佛法就是要度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今生没有缘,来生接着度,生生世世,这是大乘佛法的心量。
从另一个角度讲,这句话不仅心量大,而且具有强烈的彻底性。在佛教徒心中,只要还在生死轮转,还在六道当中轮回,那么一定是充满了苦难;解脱六道轮回的苦难,靠着轮回的自身,是不能最终彻底解决的。有人觉得生命的苦是因为钱少,因此解决方案就是挣钱,当然有的人挣到了钱,有的人没挣到钱。没挣到钱的人他认为他还苦,但是不知道挣到钱的人,没钱人的苦是没了,有钱人的苦又来了。有人把生命的苦归结为地位太低,那怎么办?拼命往上爬。有人爬上去了,有人没爬上去,没爬上去的,他认为他依然苦,但是不知道真正爬上去的有了地位的人,没地位的苦是没了,有地位的苦又来了。有的人说,我的苦是因为我太胖,你以为瘦人不苦?有人说我的苦是因为我个儿太矮,你以为高个儿不苦?所以我们世间人总是在世间找解决生命苦的方法。但是佛陀说,能够彻底解决生命苦的方法只有一条,就是涅槃。所以在佛教徒心中,涅槃是神圣的,涅槃是彻底的,是最彻底地摆脱生命之苦的解决方案。大菩萨们发的什么心?大菩萨们发的心,是要把所有一切众生都度向无余涅槃。所以修行大乘佛法的人,他的心中:第一,心量很大;第二,度生彻底。
修行的前提:发心
修行的前提是什么?是发心。发心是一切修行的根本;发心是因,发什么心,结什么果。比如生不起出离的心,发的心是渴望着在生死当中轮回得更好,那么即便每天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阿弥陀佛,每天磕大头,每天念金刚萨埵百字明,结的果只是人天善果。也就是不管修行的方式是什么,什么因结什么果,所以佛经里说:“发心即成正觉”—是不是发了心就成正觉了呢?当然不是。但是发什么心得什么觉,发心是因。
举个具体的例子。前些日子,一个朋友跟我讲他开始磕大头了—就是藏传佛教里五体投地的长头,每天至少磕200个大头。我就问他:我好像记得你在藏传佛教受皈依已经很多年了,也没见你修加行,不见你磕大头,你怎么忽然间磕大头了呢?他说:我终于想明白了一件事儿,磕大头,再怎么着也是一种体育运动,你看我坚持了两个月磕大头,腰围已经小了两寸了。各位,发心呐!他说他腰围小了两寸,我说:我恭喜你,你减肥了,但是你这个磕大头,跟去健身房锻炼身体没有什么区别,可是跟佛法无关。
再举个例子。有人素食,吃素,我说:你为什么吃素?他说:最近我看了本书,科学家说吃素才是真正有益于健康,所以我就坚持吃素了。各位,一个人不管以什么样的理由吃素,我们都应该赞叹随喜,这个没有问题。可是,当你决定吃素的原因,你的发心,是因为你觉得吃素有益于健康,此时你的吃素行为与佛法无关,你是个科学的素食主义者。什么才是佛教吃素的发心?就是医学家、生物学家能够说出吃肉对健康有一千个好、有一万个好,但是悲心使得我不忍杀生,悲心使得我不忍吃众生的肉,即便说出肉食对生命有一千个好、一万个好,素食是多么伤害健康,但是我都不忍吃肉,以这样的悲心发心的吃素,才是跟佛法有关系的吃素。
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法,是为魔业
大乘佛法的修行根本是发菩提心。大乘佛教有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叫《华严经》,其中的《离世间品》有一句非常严重的话,这句话经常被人引用:“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法,是为魔业。”“忘失菩提心”,从字面理解,是发过菩提心,后来又给遗忘了、丢失了,那么“忘失菩提心”都造成后边的结果,何况也许我们压根儿就没发过菩提心,问题就严重了;更严重的是忘失了菩提心而“修诸善法”—注意是“善法”,用世间法的标准衡量做的都是好事,比如说放生,比如说磕大头,比如说捐款给希望小学,给穷苦的人送衣服等等,从世间观点上看都是善法,都是好事—可是《华严经》这句话说,如果忘失了菩提心而做这些好事,“是为魔业”。什么叫魔业?这是一个很形象的表达方式。佛教所说的“魔业”就是障道,即障碍修行解脱的那种力量,“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所以《华严经》这句话说得很严重,忘失了菩提心,虽然做了很多很多的好事,而最终的结果反而是障道,反而是无法解脱。可想而知菩提心有多么重要。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是凡夫,从佛陀的观点看,我们过去多生累劫轮回于生死,在这里造业—当然这个业有善业有恶业,也有不善不恶的业(佛教叫“无记”的业)。我们多生累劫在这里造业,我们在业力的驱使下不断地轮回,那么当然,我们感受到轮回的苦,希求解脱,要从多生累劫的生死轮回中进行一个乾坤大逆转,对治多生累劫的业。可是要知道,众生的业力是不可思议的,这个力量是巨大的。从大乘佛法上讲,有什么力量能够对治业力,实现乾坤大逆转,使我们从多生累劫生生死死的凡夫的生命轮回而开始走向解脱?什么?只有菩提心!从大乘佛法的观点看,小乘法没有发菩提心,修行的所谓“涅槃”“证阿罗汉”,不是真正彻底的解脱,所以从大乘佛法上讲,什么力量能够彻底对治我们的业力,实现乾坤大逆转,从生死的轮回开始掉头走向解脱呢?只有发菩提心。这是菩提心在整个佛法修行当中的重要的地位。
菩提观想
在大乘佛法里,发菩提心是有修持方法的。三十多年前,我的一位老师给我传授了发菩提心的一个切实的修行方法。现在把它传授给各位。这个方法是很震撼的。可能很多人听了这个方法,也许没有胆量去修为,但是听一听也是一种熏习。我的老师当年就告诉我,发菩提心是第一要务,发菩提心首先是要发度一切众生走向涅槃的心,要把众生的苦当作自己的苦,甚至自己要代众生受苦;所以真实的菩提心的生起,我的老师当时给我传授的方法是,每天拿出一段时间来,安静坐下来,是不是要盘腿坐无所谓,要做一个观想。我们总得呼吸,随着我们呼吸做观想。呼气的时候要观想:我所做的一切的善法功德,比如说我今天礼佛了,我今天念佛了,我今天捐款了,我今天诵经了,我今天参加放生了,诸如此类,要把自己一切的善法功德,随着呼气,呼给十方三世一切众生,这些功德我一丁丁点儿都不留,毫无保留地随着我的呼气,把功德呼向众生。随之要吸气,吸气的时候要观想:众生的一切的苦难,比如说众生种种的病痛、众生种种的灾祸等等,十方一切众生的这些苦难,都吸到我身上来吧,我替众生承当。然后又是呼气,做前面同样的观想,要把自己所修行的一切的善法功德,随着呼气,一丝都不保留地呼给众生。随着吸气,把众生的一切苦难,看有那么多众生得了晚期癌症,随着吸气,把众生的这些病痛吸到我身上来,我替他们受苦,替他们承当;有那么多众生有种种的灾害,比如说出门被车撞死了,这些种种的灾害、种种的业力,吸到我身上来吧,撞也撞我,我替众生承当,承当众生的一切苦难。随着呼吸反复做这样的观想。
有人说:做这样的观想好办呐,这个很容易嘛!但是有人说:我观想众生种种的苦难吸到我身上来,就真吸过来了?我当年也有这个疑问,就问我的老师:我做这样的观想,众生的苦难,众生的病痛,就真吸到我身上来了?我的老师当年跟我说:当然了,如果你真发心,你真要替众生承当苦难,那么众生的苦难就会随着你的观想到你身上来。有没有胆识、有没有勇气去承当?所以大家要理解,修行大乘佛法的人是什么样的根性。
这是我的老师当年传授我生起世俗谛菩提心的方法。我的老师特别提醒,当作了这样的反复观想,修行了,下坐的时候不要忘了一件事儿,什么事儿呢?刚才反复做的这样观想,这样的修为本身,功德是巨大的,把自己一切的福德布施给一切众生,把众生一切的苦难吸到自己身上替众生承当,这种心量,这种修为,功德是巨大的;但是我的老师说,你还不要忘了,下坐之前还要生起一念回向的心:刚才修为有功德,功德巨大,但是这些功德我一丁丁点儿都不保留,依然还要回向给一切众生。
世俗谛和胜义谛菩提心修法
四无量心
我的佛法传承里边,老师告诉我,修世俗谛菩提心入手有一个很重要的修法,就是修四无量心。哪四个无量的心?慈无量的心,悲无量的心,喜无量的心,舍无量的心,慈悲喜舍,就是要对众生生起无量的慈悲喜舍的心。什么是慈?就是愿一切众生都得到快乐,就是予众生以乐。什么叫悲呢?悲就是愿一切众生脱离苦难,拔苦脱苦叫悲。喜就是令一切众生欢喜。舍是“平等”的意思,视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修四无量心,是修习世俗谛菩提心的入手修法,是修习世俗谛菩提心的基础。
以舍而始
从四无量心的表达上,它的排列顺序是慈、悲、喜、舍;但是我的老师告诉我,修四无量心首先应该修舍,就是修平等的心,因为只有把平等的心修好了,慈悲喜这些无量的心,才能够施与一切众生而无有分别。所以首先要修舍,要修平等。
在平等当中要抓住一个要害。在我们凡夫的心中,最不能平等对待的是什么?就是怨与亲的平等。什么叫怨亲不能平等?怨就是怨恨的人,伤害过你的人,打击过你的人,在你心中对他充满了怨恨的人;另一方是亲人,关心你、爱护你、疼爱你的人。对于我们凡夫来讲,最不能做到的平等,就是对怨与亲这两类人能够平等对待,所以修舍修平等,就抓住这个要害去修。
怎么修舍?要做这样的观想:在你面前,左边跟右边,站着两队人,左边这一队人,观想都是亲人,父母、兄弟、姐妹、儿女、老公、妻子、情人—就是心中最喜爱的人,最疼爱的人,也是最关心你的人;右边,是你这一生最讨厌的人,他伤害过你,迫害过你,欺骗过你,打击过你,你不要说见到他,想到他心里都冒火,见了面,恨不得揍一顿,让你心中充满嗔恨的人,站在右边。左边是一排亲人,右边是一排你怨恨的人,把这两排人观想成就,然后进一步观想:我这一生一世,有这么多疼爱我的人,关心我的人,可是还有这些怨亲债主,他们打击我,迫害我—一定要从三世因果、多生累劫、生生世世去观想:其实这一切都是我们的业力所感。
这些疼爱过我的人,往昔我也疼爱过他,而那些伤害我的人,其实是还债,我往昔一定是伤害过人家。所以这些爱我的人和恨我的人,其实都是我多生累劫的相似相续的过程中的业报而已,而且是无常的,而且它会变。今天是情人,明天可能就变成最讨厌的人;今天是一个我很忌恨的人,也许明天一个什么因缘,他又对我做出了重大的付出,成为了恩人,这都是有可能的。今生是亲人,来生也许是敌人;今生是所恨的人,也许来生就是疼爱的人。所以把时间尺度拉长,从多生累劫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生世世的,相似相续的过程来看待这件事情,其实怨亲是平等的,所以要把这两队人观平等。不能过度地对亲人具有更多的贪爱,不能够对怨恨的人施以嗔恨,要把这两队人观成平等的。这就是修四无量心的舍无量心,修平等。
慈无量心
然后修慈无量心。慈就是施与众生以快乐,慈无量心的修法就是,要观想一位在这一生一世当中,对你施与了最大的慈爱的人。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母亲,可以观想自己的母亲,观想这一生一世给你带来最大的慈爱的人,要观想她对你种种的爱,给你带来的种种快乐,对你的关怀,内心生起对她知恩、念恩、报恩之心,这是第一。等观想成就以后,把它扩大,其实想一想,我的母亲对我有着巨大的慈爱,那天下的母亲不都是对自己的儿女有着巨大的慈爱吗?即便在我们人类的心中,看起来很恐怖的老虎,老虎妈妈对老虎的儿女也是充满着慈爱。要把这慈爱的心扩大,这是第二。第三,在转而观想自己,其实生生世世,众生都是互为父母,天下众生都做过我的父母,我也做过天下众生的父母,这种慈爱的心,要遍及一切众生,要把母亲对我的慈爱的心,遍及为我对一切众生的慈爱的心。这就是修慈无量心。
悲无量心
慈无量心修好了,修悲无量心。悲是脱苦,怎么观修?观修我们世间一个极其苦难的众生,比如说观修乞丐,甚至观修屠宰场里即将被屠杀的那些众生,他们的痛苦,生起对他们的无限悲心;我的一切修行,我当下的一切努力,我的功德,都要施与这些众生,令这些众生离开这些苦难的状态,这就是修悲无量心。
喜无量心
慈悲无量心修成就了,修喜无量心,喜就是令众生欢喜。修慈无量心的时候,把快乐施与了众生,众生很欢喜;修悲无量心的时候,度一切众生脱离苦海,把修行功德施与众生,让众生脱离苦难,而脱离苦难的众生,生起了欢喜。我们要把修行慈无量心、悲无量心而给众生带来的欢喜,让它持续下去。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每时每刻的发心都是慈无量心,都是悲无量心,而且都是喜无量心,也就是令众生得快乐,令众生脱苦难。把这个喜无量心持续下去,保持住。
这就是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修法。在传承里讲,修四无量心的修法,是修世俗谛菩提心入手的基础法。四无量心修成就了,就要把它进而观想成世俗谛菩提心。作为一个大乘佛法修行者,我们在做什么呢?其实就在做一件事,即度一切众生走向究竟的解脱。施与众生快乐,令众生脱种种的苦难,让众生有种种的欢喜,那施与众生究竟的快乐,令众生脱离究竟的痛苦,给众生以究竟的欢乐,是什么?就是涅槃。所以修好四无量心,进而就能够修世俗谛菩提心。
五蕴
在修世俗谛菩提心的同时,还要修胜义谛菩提心。胜义谛菩提心要观世间万法是空,比如,佛教对世间的万法、万事万物,有一个分类方式,把世间的一切事物分成了五类,也叫做“五蕴”。“蕴”是“聚合”的意思,就是缘生聚合的我们世间万事万物的五种状态,起名叫色、受、想、行、识。
五蕴当中,打头的色蕴跟结尾的识蕴,是两个极端。什么是色蕴?色蕴是纯粹的物质的存在形态,比如说山河大地、桌椅板凳、日月星辰,比如说我们人的有形肉体,就是我们生命的色的状态,色是纯物质的存在形态。另一个极端是识,是纯精神的存在形态;我们是众生,不是桌子,因为我们有识,有能动的精神状态,识是纯粹的、不掺杂任何其他东西的精神状态。中间的受、想、行,是内在的纯粹的识跟外在的纯粹的色相互作用的时候产生的三种状态。偏于色的受,这种状态就偏于客观,偏于物质;而偏于识的行,就偏于主观,偏于心识。通俗地解释一下,比如说桌子上放着一杯热水,你过去就端起来了,那么首先就有一个感受,一下子就把你手烫了,有一个被水烫的感觉,这是受。通俗讲什么是想呢?有了这个受之后,马上会产生一个分别:谁放在桌上这么一杯热水?也不告诉我是杯热水,我过来一端,你看把我手烫了—这是想。行,是在想基础之上的一个更严重的分别,就会想了:这人太讨厌了,我一定得把他查出来,见面揍他一顿—产生了严重的分别。受、想、行,这是通俗的解释。
胜义谛菩提心:观五蕴皆空
佛教把我们凡夫世间的万事万物,归为这五大类。那么我们怎么修胜义谛菩提心呢?讲到这儿,所讲的“空”是“性空”,即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没有。“空”就是没有,什么没有?凡夫境界上一切存在的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没有——“性空”。那怎么修胜义谛菩提心?要坐下来,认真地观想:色、受、想、行、识这五蕴背后,有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比如说我们总认为,我生存在这世界上,肉体可以变,思想可以变,但背后总有一个没变的“我”吧?我们要观想:这个“我”有吗?外在的物的世界,有一个东西能常一不变地独立存在吗?这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有吗?在受、想、行这些精神活动背后,有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呢?要观,要找,找到最后会发现:真的没有。世间万事万物,色、受、想、行、识,背后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它们不过是种种的缘生事物,是种种的缘的临时聚合,所以佛教才管它们叫“五蕴”。修胜义谛菩提心,就是观这五蕴是空。在今天所讨论的层次上,“空”是“性空”,世间万法,五蕴的存在,都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把它观成就,就是胜义谛菩提心的修法。 四宏誓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