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M:打印完整版
皈敬颂
《三宝歌》
弘一大师(李叔同)曲,太虚大师 词
人天长夜,宇宙黮黯,谁启以光明?三界火宅,众苦煎迫,谁济以安宁?
大悲大智大雄力,南无佛陀耶!昭朗万有,衽席群生,功德莫能名。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二谛总持,三学增上,恢恢法界身;净德既圆,染患斯寂,荡荡涅槃城!
众缘性空唯识现,南无达摩耶!理无不彰,蔽无不解,焕乎其大明。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依净律仪,成妙和合,灵山遗芳型;修行证果,弘法利世,焰续佛灯明,
三乘圣贤何济济!南无僧伽耶!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住持正法城。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于晓非
佛教文化研究专家
净名精舍首席学术导师
喜马拉雅音频平台《金刚经导读》《楞伽经导读》课程主播
1961年11月生于北京,无党派,
信仰佛教,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学系天体物理学专业。
1982年于浙江省普陀山普济禅寺了空法师处受三皈依,法名根培。曾亲近正果法师、巨赞法师和观空法师。受教于贾题韬居士、黄念祖居士、韩镜清居士、任杰居士、徐梵澄先生和金克木先生等。
1985年7月至2015年11月任教于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科技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教研室。
1996年9月至1999年1月在北京大学东语系师从段晴教授和王邦维教授学习梵文;师从斯里兰卡比丘学习巴利文。
2013年1月13日在藏传佛教觉囊派受皈依;2016年1月3日觉囊派喜热堪布赐法名尼东丹增多杰。
弘法历程
三十多年来,于晓非先生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和无碍的智慧辩才,奔走于全国各地,树立正见,弘传佛陀正法。常年受邀前往北大、清华、长江、中欧等顶级高校、商学院授课,所授主题成为学院中最具震撼性的明星课程之一,影响了众多的社会精英。迄今现场受众学员已达二十余万人,影响教众过百万。期间组织了大量的弘法利生活动,在佛教界享有极高盛誉,被誉为“最具影响力的弘法居士”。
多年来于晓非先生潜心研究梵文佛典,相继校勘印行了《金刚经》、《心经》、《维摩诘经》、《楞伽经》、《药师经》、《地藏十轮经》等重要佛教经典,同时系统讲授弘传这些经典的甚深法义。
2017年于晓非先生于喜马拉雅FM推出《金刚经导读》课程,播放量现已突破三千万次,得到佛教界、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和赞叹。
净名功课
日常课诵(参考)
皈敬颂
三皈依颂
Buddhaṃ Saraṇam Gacchāmi. 皈依佛
Dhammaṃ Saraṇam Gacchāmi. 皈依法
Saṅghaṃ Saraṇam Gacchāmi. 皈依僧
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四无量心
(慈)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悲)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喜)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愉悦
(舍)愿诸众生远离怨亲爱憎,住平等舍
药师佛大愿
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九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诸有情,出魔罥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若堕种种恶见稠林,皆当引摄置于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持名 念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地藏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观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日光遍照菩萨 南无月光遍照菩萨
药师七佛圣号
南无善名称吉祥王如来
南无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
南无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
南无无忧最胜吉祥如来
南无法海雷音如来
南无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持咒
观音心咒 Oṃ maṇi padme hūṃ
准提神咒 Oṃ cale cule cunde svāhā
药师佛心咒 Oṃ bhaiṣajye bhaiṣajye bhaiṣajya samudgate svāhā
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祈愿
世界和平国泰民安,灾障消灭众生安乐。
正法久住法轮常转,法界有情共证菩提。
普愿一切众生现世安隐,后生善处,速证菩提。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普愿尽法界,沉溺诸有情。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警众偈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
今生不借此身渡,更待何生渡此身。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
闻思学修
诵读经典
初时教法:《阿含经》
二时教法:《金刚经》《心经》《维摩诘经》《中论颂》
三时教法: 《楞伽经》《解深密经》《胜鬘经》《摄大乘论》《瑜伽师地论》
果得经典:《地藏十轮经》《药师经》《无量寿经》
其他经典:《法华经》《华严经》
闻思法义
听闻正法 如理思维 闻不厌足 思不惧深
《金刚经导读》
《楞伽经导读》
《龙树的空观》
《楞伽经》讲解
《药师经》讲解
《印度宗教源流与初时教法》
《西方哲学与科学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净名佛学论坛》
观修行持
出离心
出离心是信仰佛教的前提基础
相信六道轮回
了知轮回之苦
发愿解脱苦海
菩提心
大乘修行是发愿和行愿!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世俗谛菩提心与胜义谛菩提心生起与修为。
慈悲与智慧不二,悲智双运、福慧双修。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
初时教法纲领与观修
四圣谛:苦 集 灭 道(八正道、三十七道品)
十二缘起:无明~行 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 生~老死
三法印: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涅槃寂静
无我观 轮回无我
二时教法纲领与观修
缘生缘起:
渐法:权便中观(四重二谛) 究竟中观(泯灭二边)
顿法:归谬解构
如梦观 人生如梦
二时四有四无无障碍观:
只有相互依存,没有独立存在;
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
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
只有“离言空性”,没有丝毫法生。
三时教法纲领与观修
五法 三自性 八识 二无我
藏识缘起:种子熏现 眼翳执毛 眼识转起
唯识观 唯心所现
三时四有四无无障碍观
只有相互依存,没有独立存在;
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
只有能了别识,没有所分别境;
只有一隐一现,没有真实显现。
六度四摄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布施度: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身命布施,以法布施为最)
四摄:布施 爱语 利行 同事
布施度:净名度生4+1
第一,告诉众生佛说这世界如同梦境一般;
第二,佛告诉我们了能从梦中醒来的方法;
第三,如果一时半会醒不来告诉你怎么做就能做美梦而不做恶梦;
第四, 对那些正在做恶梦的人要告诉他为什么别人现在做美梦而你在做恶梦;
第五,才是对那些个正在做恶梦的人施以援助。
前四条是法布施。不做前四条,只做第五条不是佛法。
持戒度:居士持戒
三皈依戒
居士五戒
八关斋戒
菩萨戒
佛教的根本戒是三皈依戒。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从菩萨角度看,“戒”是解脱。
净名弘法纲要
学佛入门三问
1. 相信轮回不?
—相信轮回
2. 轮回苦不苦?要不要解脱?
—要解脱—出离心
3. 怎么解脱?
—知轮回如梦,醒即解脱——打破无明见真实
净名弘法六要点
第一、严格依据《解深密经》三时纵向判教体系。
第二、坚持佛陀横向教理体系—破增益、补损减。
第三、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最根本的差异在于佛陀说法的立足点不同。二时教法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三时教法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是两套相对独立的名言系统。因此,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绝不能混讲。
第四、学习弘传大乘佛法依止佛陀和六位论师
二时教法中观见:龙树、提婆、佛护
三时教法瑜伽行:弥勒、无著、世亲
第五、弘法力求简洁、通俗。
第六、净名精舍一切学习、讨论的佛法教理,都是观修的法门---理论与修行并重。
佛陀教法纲领
初时教法 | 四谛(声闻) | 苦 集 灭 道 | 道:八正道、三十七道品 |
十二因缘(缘觉) | 无明~行 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 生~老死
(因上解读) (生死轮回) (果上解读) | ||
三法印 |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涅槃寂静 (佛法的底线) | ||
二时教法 | 中观渐法 | 权便中观 | 四重二谛 |
究竟中观 | 泯灭二边 | ||
中观顿法 | 归谬解构 | ||
三时教法 | 五法 | 相 名 妄想(凡夫境界) 正智 如如(圣者境界) | |
三自性(纲领) | 遍计所执自性 依他起自性(核心) 圆成实自性 | ||
八识 | 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 末那识 阿赖耶识 | ||
二无我 | 人无我 法无我 |
三大缘起
佛陀在印度被称为“说缘起者”。
1. 佛教的logo就是缘起,不讲缘起,违背缘起,就绝不是佛法—佛法相比印度其他教派的不共(差异)是缘起。
2. 佛陀说缘起,是说压根儿无缘、根本无起,是为了破不是为了立,是为了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
3. 佛陀说的真正缘起是“藏识缘起”。
判教 | 缘起类型 | 解构模型 | 解构结果 | 方便/究竟 | |
小乘 | 初时教法 | 十二缘起 | 十二缘起模型 | 人我空
轮回无我 |
缘起的方便说 |
大乘 | 二时教法 | 缘生缘起 | 四重二谛模型(渐法) | 人法皆空
诸法无生 | |
悖论归谬模型(顿法) | |||||
三时教法 | 藏识缘起 | 种子熏现模型 | 唯识无境 | 缘起的究竟说 | |
眼翳执毛模型 | |||||
眼识转起模型 |
表法层次
前提 | 层次 | 因地 | 果地 | 安住 | 表法层次 | 表法内容 | 代表性经典 | |
信三世说
无出离心 |
人天乘 | 人天道 | 人 | 人天 | 安住于生死 | 世间法 | 五戒十善
人天果报 |
佛说轮转
五道 罪福报应经 |
具出离心
无菩提心 |
小乘 | 解脱道 | 声闻缘觉 | 阿罗汉辟支佛 | 安住于涅槃 | 初时教法 | 十二缘起
四谛无我 涅槃寂静 |
阿含经 |
生起菩提心 | 大乘 | 菩提道 | 菩萨 | 佛陀 | 智不住生死
悲不住涅槃 (无住涅槃) |
二时教法 | 缘生缘起
二谛无生 实相离言 |
大般若经
维摩诘经 |
三时教法 | 藏识缘起
唯识无境 直陈真实 |
解深密经
楞伽经 胜鬘经 |
佛陀纵向与横向教理体系
《解深密经》三时判教体系(纵向教理体系)
大乘 | 三时教法 | 藏识缘起
(唯识无境) |
表诠:直陈真实
(如来藏) |
楞伽经、解深密经、胜鬘经 |
---|---|---|---|---|
二时教法 | 缘生缘起
(诸法无生) |
遮诠:指向真实
(实相离言) |
般若类经 | |
小乘 | 初时教法 | 十二缘起
(轮回无我) |
遮诠:除妄即真
(无常无我) |
阿含经 |
依据《解深密经》,将佛陀的教法分为三套名言系统[1][2][3][4] ,这是佛陀针对不同根性的众生、分不同层次、安立了不同的名言系统,从不同的角度来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
尔时,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 “世尊初于一时在婆罗痆(nà)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虽是甚奇、甚为希有,一切世间诸天人等先无有能如法转者,而于彼时所转法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世尊在昔第二时中,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法轮,虽更甚奇、甚为希有,而于彼时所转法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法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 ——《解深密经》
佛陀横向教理体系
前 | 后 |
---|---|
解构我们凡夫境界上自以为的真实世界,
告诉我们凡夫境界上自以为的真实并不真实。 |
给那些认同了我们凡夫境界都不真实的人,
讲什么才是佛陀证悟的真实。 |
破增益 | 补损减 |
(1)第一部分:破增益
通过破增益解构凡夫境界自以为的真实; 佛陀他老人家想尽一切办法,掰开了,揉碎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安立不同的名言系统,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些凡夫,其实我们凡夫自以为的凡夫境界上的真实世界,其实一点儿都不真实。 套用三个现代词——解构、颠覆、破除。
(2)第二部分:补损减
佛陀给那些认同了我们凡夫境界都不真实的人,讲什么才是佛陀证悟的真实。 佛陀横向教理体系前后是次第,不能颠倒。先破增益,后补损减。
(3)凡夫犯的是连带性的错误,因为增益,所以才损减
增益了凡夫境界,同时就损减了圣者证悟的真实性,因此,对凡夫而言,破增益是重头戏,是关键的一步。其实破了增益,补损减就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4)佛陀横向的前后两部分教理体系缺一不可
只说“破增益”不讲“补损减”就是顽空见; 只“破增益”不“补损减”或只“补损减”不“破增益”都不可以。
佛陀横纵教理体系合表
大乘 | 三时教法 | 藏识缘起
(唯识无境) |
表诠:直陈真实
(如来藏) |
---|---|---|---|
二时教法 | 缘生缘起
(诸法无生) |
遮诠:指向真实
(实相离言) | |
小乘 | 初时教法 | 十二缘起
(轮回无我) |
遮诠:除妄即真
(无常无我) |
破增益/前 | 补损减/后 | ||
→→→→→→→→→→→→→→ |
四有四无无障碍观
二时教法 | 三时教法 |
---|---|
只有相互依存,没有独立存在; | 只有相互依存,没有独立存在; |
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 | 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 |
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 | 只有能了别识,没有所分别境; |
只有“离言空性”,没有丝毫法生。 | 只有一隐一现,没有真实显现。 |
初时教法
四谛
四圣谛 | ||
---|---|---|
苦谛 | 苦之相 | 八苦 |
集谛 | 苦之因 | 十二因缘 |
灭谛 | 苦之灭 | 涅槃 |
道谛 | 灭苦之道 | 八正道 |
八苦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
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忧悲恼苦(五蕴炽盛:执著五蕴就诸苦炽盛)
八正道
三学 | 八正道 | |
---|---|---|
慧 | 正
见 |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
正
思 维 |
住世间正思维、出世间正思维 | |
住世间正思维:离情欲的思维 无恶意的思维 无陷害的思维。 | ||
出世间正思维:为圆满佛道的一切思维、心思、考虑、思虑和思想等。 | ||
戒 | 正
语 |
不妄语 不说人坏话 不出口伤人 不讲闲语 |
正
业 |
不杀生 不偷盗 不邪淫 | |
正
命 |
断除邪命,依正命过活 | |
邪命 出家邪命:下口食、仰口食、方口食、维口食。 | ||
在家邪命:贩卖武器、牲口、肉、酒、毒品,还包括军人、渔夫和猎人。 | ||
定 | 正
精 进 |
四正勤:勤防护、勤断除、勤培养、勤保持。 |
勤防护:提防尚未生起的恶、不善法,使它等不得生起。 | ||
勤断除:断除已经生起的恶、不善法,使它等断除。 | ||
勤培养:培养尚未生起的善法,使它等生起。 | ||
勤保持:保持已经生起的善法,不让它等消失,进而使它等增长成熟。 | ||
正念 | 四念处 | |
身念处:观身不净 观照着身,清楚地觉照着,调伏对世间的贪。(出入息观、不净观、白骨观、坟地观) | ||
受念处:观受是苦 观照着受,清楚地觉照着,调伏对世间的贪。 | ||
心念处:观心无常 观照着心,清楚地觉照着,调伏对世间的贪。 | ||
法念处:观法无我 观照着法,清楚地觉照着,调伏对世间的贪。 | ||
正定 | 正定:四禅定 | |
禅是梵文dhyāna 的音译“禅那”的简称。 | ||
禅定的意思是静虑:心定下来观察思维;也就是以所观的境,令心专注不散。 | ||
四正勤是修习禅定的基础;四念处是禅定专注的对象。 | ||
色界禅定的四果: | ||
初禅定:心离开了一切情欲和不善法。 | ||
二禅定:净心于一处,止息了思维。 | ||
三禅定:舍弃了由定生起的欢喜与快乐。 | ||
四禅定:断除了感受(好感与恶感)。 |
五蕴
指色[5]、受、想、行、识,是佛教里对凡夫境界上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一种分类方式——把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分为的五种状态。
五蕴的色和识,分别表征我们凡夫境界那种存在的纯物质的形态和纯精神的形态,色是纯物质的,识是纯精神的;中间的受、想、行就是当识法纯精神的形态与色法纯物质的形态发生作用的时候而产生的三种精神状态。 受是偏于色的,是比较被动的; 受是当我们内在的精神与外在的物质发生接触的时候一种单纯的被动的领纳,一种接受; 想就是当我们内在的心识与外在的物质发生接触和作用的时候,在受的基础上产生的进一步的精神活动,比如说联想、分析; 行就是偏于识的,是比较主动的; 行,就是当我们内在的主观精神与外在的物质发生作用的时候,在受和想的基础上,产生的那种非常主动地去做、去行为的心理活动。
十二处
“十二处”就是“六根” 加“六尘”
- “六根”:眼、 耳、 鼻、 舌、 身、 意
—— 六根就是描述我们凡夫的内在的主观的心识活动;
- “六尘”:色、 声、 香、 味、 触、 法
——六尘就是我们凡夫内在主观心识所对应的外境。
十八界
“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尘”加“六识”
- 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
- 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
- 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十二缘起
十二缘起是佛陀证道以后给我们凡夫讲的法
1.十二缘起模型
佛陀用了十二缘起的模型,安立了十二个名言给我们勾画出了我们凡夫生生死死的轮回。
特点: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十二缘起模型 | ||
---|---|---|
第
一 组 |
无明 | “无明”缘“行”是对中间八支所描述的众生生命轮回状态 |
缘 | 在因上的解读。因为众生的“无明”,“无明”导致的“行”, | |
行 | “行”就是“受”、“爱”、“取”,而“受”、“爱”、“取”就一定缘起“有”—“感生后有”。 | |
缘 | ||
第
二 组 |
识 | 1、 这八支其实就是对我们凡夫生生死死的轮回不已的描述,这八个又可以分为两组: |
缘 | ||
名色 | ◆“识”“名色”“六处”是第一组,描述的是在胎里的状态。 | |
缘 | ||
六处 | ◆ “触”“受”“爱”“取”“有”是第二组,描述的是从胎里降生之后的胎外的状态。 | |
缘 | ||
触 | 2、 “取”缘“有”,我们对于喜乐抢夺和对于憎恶的苦的排斥这 | |
缘 | 些种种的行为结束了,但这些行为产生了一股无形的力量,就 | |
受 | 是Karma业力,这个“有”就是业力,就是形成了一种无形的 | |
缘 | 力量。为什么我们把这个业叫“有”呢?“有”就是存在,梵 | |
爱 | 文叫bhāva,因为正是有了这种无形的业力驱使着我们,又会 | |
缘 | 感得来生的下一世的存在。 | |
取 | 3、 这八支就是对我们凡夫生生死死的轮回不已的状态的描述。 | |
缘 | 业力不随着这一生的死亡而消失,这种无形的业力会感生下一 | |
有 | 世的生命的存在,因此我们将这种业力叫作“有”。 | |
缘 | ||
第
三 组 |
生 | “生”缘“老死”是对中间八支所描述的众生生命轮回状态在果上的解读。 |
缘 | ||
老死 |
2.十二缘起的核心要义
生死流转门
佛陀是用十二缘起来描述我们凡夫的生生不已的轮回生死的状态,十二缘起有两个要点:
第一,我们凡夫轮回于生死的这个轮回过程的背后没有一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精神主体——无我;
第二,导致我们凡夫生生死死轮回不已的根本原因是无明。十二缘起描述我们众生的生生死死的轮回不已,这是十二缘起的一面,我们叫作生死流转门。
涅槃还灭门
佛陀讲十二缘起还有另一面,就是智者解脱的涅槃还灭门:
要把导致我们轮回的原因、源头解决掉——无明尽(尽kṣaya,打破无明,毁灭无明)
无明尽——行尽——识尽——名色尽—— 六处尽——触尽——受尽——爱尽——取尽——有尽——生尽——老死尽
综上:佛陀讲十二缘起是讲了两面:
一面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描述的是我们凡夫轮回的生死流转的状态,叫“生死流转门” ;
另一面是“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描述的是智者解脱的“涅槃还灭门” 。
二时教法
佛陀为什么用二谛的模式给凡夫说法?
- 佛陀是大医王,要对治, 对治众生的边见(二边见);
- 凡夫总是用一对对的相待的名言理解、表达、描述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
- 凡夫境界是相待而生,只能在相互观待中施设名言,不能独立存在;
- 凡夫总是落于两边,总是用落于两边的认知模式来理解和表达这个世界,即二边见;
- 佛陀看我们凡夫就是“二”,只要“二”就是凡夫;
- 所以,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真实世界的巨大善巧就是:紧紧抓住凡夫的“二边见”作为把手,以解构凡夫这个“二边见”的模式来达到彻底解构我们凡夫的目的。
四重二谛的模式
第一组 | 第二组 | |||
第一重 | 第二重 | 第三重 | 第四重 | |
胜义谛 / 真谛 | 缘生 | 性空 | 名言假有 | “离言空性” |
世俗谛 / 俗谛 | 实有 | 缘生 | 缘生性空 | 假有唯名 |
缘生性空 | 缘起无生 | |||
破我执—无我 | 破实执—无生 |
“离言空性” | |||
名言假有 | 假有唯名 | ||
性空 | 缘生性空 | ||
缘生 | 缘生 | ||
实有 |
实有 →→→ 空性
两个次第:
- 前两重二谛:缘生性空——性空——对治我执——无我
- 后两重二谛:缘起无生——空性——对治实执——无生
两重空:
- 性空:是佛陀在生上说空,是方便说。
- 空性:是佛陀在不生上说空,是了义说。
中观
何为中观?
中观是什么?中观不是“不走左路、不走右边、走中间路”,中观是彻底地泯灭左右两边。把左右两边泯灭了,还会有中间吗?根本没中间可走,泯灭二边。 ——于晓非
二时教法中观的两重境界
权便中观 | 在二谛上说中观 | 既不常 也不断 | 对治二边 | 解构凡夫境界上的“真实世界” |
---|---|---|---|---|
究竟中观 | 在空性上说中观 | 因不常 故不断 | 泯灭二边 | 指向真实:用隐密相言说圣者境界上的诸法真实性 |
- 第一重境界:是在二谛上说不二,这是权便中观的不二,并没有让凡夫远离二边见,如:既不常也不断,既非有也非无。
- 第二重境界:是彻底地泯灭二边的不二,这是在空性上名中道,是究竟中观的境界。
三是偈: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八不中道:“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龙树
渐法与顿法
中观见派从《般若经》中提炼出了两种解构模式:
渐修模式:在本体论上对凡夫境界次第消融而证空性,这就是四重二谛的权便中观的修法,适合于钝根众生;
顿悟模式:在认识论上对凡夫境界直接归谬而证空性,这就是龙树《中论颂》里展现的修法,适合于利根众生。
两重无常与两重不二
两重无常
无常 | 生灭无常 | 小乘法里说无常 | 生住异灭 |
---|---|---|---|
大乘佛法的前行法里说无常 | 当生即灭 | ||
无生无常 | 大乘佛法的真正的无常 | 常无故无常 |
两重不二
不二 | 法与法 | 法与法的不二就是纯凡夫境界上的不二。如好与坏,生与灭,常与断,有与无 | 解构凡夫境界自以为的真实世界 |
---|---|---|---|
法与法性 | 法与法性的不二是指凡夫境界与圣者境界的不二。如生死与涅槃,烦恼与菩提,五蕴与空 | 引领众生走向解脱、见真实显示诸法真实性的无二 |
三时教法
八识与唯识
识之广略
八识 | 眼识 | 耳识 | 鼻识 | 舌识 | 身识 | 意识 | 末那识 | 阿赖耶识 | |
三识 | 意识 | 意/末那识/意根 | 心、阿赖耶识、藏识 | ||||||
分别事识 | 现识 | 真识 | |||||||
二识 | 分别事识 | 了别识 | |||||||
一识 | 阿赖耶识(藏识、识) |
“大慧,识广说有八,略则唯二,谓现识及分别事识。大慧,如明镜中现诸色像,现识亦尔。大慧,现识与分别事识,此二识无异相,互为因。大慧,现识以不思议熏变为因,分别事识以分别境界及无始戏论习气为因。 ——《楞伽经》
阿赖耶识四句密义
第一句,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的一分真实;
第二句,但是,阿赖耶识是凡夫的错误认识(虚妄分别)所积淀(熏习)的真实;
第三句,阿赖耶识既然是真实,所以不能空;
第四句,但是,因为是凡夫的错误认识积淀的真实,虽不能空,但必须得转——转识成智。
大慧,如是藏识行相微细,唯除诸佛及住地菩萨,其余一切二乘、外道定慧之力皆不能知。——《楞伽经》
唯识
梵文vijñānamātra和vijñaptimātra都翻译为唯识,但法义不同:
1、vijñānamātra唯识:
唯识、 唯有识,只有阿赖耶识。只有内在心识,没有外在事物——唯识无境。
2、vijñaptimātra唯识:
唯了别、唯分别,只有虚妄分别。凡夫境界只有虚妄分别、只有错觉,除此之外没有其他。
(第二种是唯识最准确的定义,是弥勒、无著、世亲唯识思想的主流理解。)
讲唯识是为解构、破增益,唯识无境,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
“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辩中边论颂》
“一切唯了别,似显现无义”。——《唯识二十论》
“只有能了别识,没有所分别境”——韩镜清
唯识三大误区
第一、唯识唯的是第六意识。——错!唯识唯的是阿赖耶识,是了别识;
第二、阿赖耶识是轮回的主体。——错!阿赖耶识不是轮回的主体,佛说阿赖耶识恰恰是解构轮回。
第三、阿赖耶识显现出了世界。——错!只是显现出了凡夫误以为有世界的“错觉”(虚妄分别)。
“大慧,我今当说,若了境如幻自心所现,则灭妄想、三有、苦及无知、爱、业缘。” “因缘和合中,愚夫妄谓生,不能如实解,流转于三有。” ——《楞伽经》
藏识缘起
阿赖耶识缘起模型
种子的现行
现
行 |
显现 | 似外显现 viṣayābhāsa
似义显现 arthābhāsa 似物显现 bhāvābhāsa |
喻:生病的眼睛显现出的“似毛的影”。 | |
分别 | 把“似外”执为“真外” | 能所
分离 |
喻:将“似毛的影”误以为(执取为)真外之毛,并安立名言“毛”。 | |
安立名言 |
现行 | 显现 | 似外之相
(影) |
相分 | 显现:相分和见分 |
见似外相之见
(似能执取心外之物的能力) |
见分 | |||
分别
(意识) |
把见似外相之见误当作
能执取心外之物的能力 |
能取
(能执取心外之物的能力) |
分别:把见分当能取,执相分为所取。
能取所取是分别的结果,即遍计所执性。 (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 末那识:由见分到能取的过程,作用是推动分别。 | |
执似外之相为真外之物 | 所取
(真外之物) | |||
安立名言 | 给误以为存在的真外之物(所取)安立名言(起名) |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有四种因缘,眼识转。何等为四?所谓不觉自心现而执取故,无始时来取著于色虚妄习气故,识本性如是故,乐见种种诸色相故。大慧,以此四缘,阿赖耶识如瀑流水,生转识浪。如眼识,余亦如是,于一切诸根微尘毛孔眼等,转识或顿生,譬如明镜现众色像,或渐生,犹如猛风吹大海水。心海亦尔,境界风吹起诸识浪,相续不绝。——《楞伽经》
识的三相和二种生住灭
识 | 了别识 | 真识 | 种子本身 | 真相 | 相续生住灭 | 圣者
能见 |
现识 | 似外之相 | 转相 | 相生住灭 | |||
分别事识 | 把似外当真外
安立名言 |
业相 | 凡夫
造作 |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佛言:“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臆度者之所能知。所谓相续生及相生,相续住及相住,相续灭及相灭。诸识有三相,谓转相、业相、真相。——《楞伽经》
转识成智
眼识 | 耳识 | 鼻识 | 舌识 | 身识 | 意识 | 末那识 | 阿赖耶识 |
转依 | |||||||
成所作智 | 妙观察智 | 平等性智 | 大圆镜智 | ||||
法界体性智 |
中道:不增益不损减
三时教法,增益(心外有境)是常见,损减(不见真实)是断见,不增不减是三时教法的“中道”。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愿说建立、诽谤相,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离此恶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菩提已,破建立常、诽谤断见,令于正法不生毁谤。”——《楞伽经》
三自性与五法和二无我
三自性(tri-svabhāva):三时教法的纲领
梵文 | 玄奘 译 | 实叉难陀 译 | 从凡夫角度看 | 从圣者角度看 |
---|---|---|---|---|
parikalpita-svabhāva[6] | 遍计所执自性[7] | 妄计自性 | 有为法 | “妄法”不存在 |
paratan tra-svabhāva | 依他起自性[8] | 缘起自性 | 有为法 | 有为法 |
pariniṣpanna-svabhāva | 圆成实自性[9] | 圆成自性 | 无为法 | 无为法 |
圆成
实性 |
理上定义
(遮诠) |
遍计所执性根本不存在的这个道理
(破增益) |
不究竟 | 无为法 |
---|---|---|---|---|
事上定义
(表诠) |
离分别之后,自证圣智之行真如
(补损减) |
究竟 |
如来藏
如来藏[10] | 空如来藏[11] | 以空说如来藏
空圣者认为不存在而凡夫所执的外境 |
破增益 | 识如来藏[12]
—阿赖耶识 |
依他
起性 |
---|---|---|---|---|---|
不空如来藏[13] | 以不空说如来藏
安立不空如来藏的目的是为了说圣者证悟的真实性,真实性不能空。 |
补损减 | 智如来藏
——正智 | ||
如来藏心
——如如 |
圆成
实性 |
三自性与五法对应表
三自性 | 从凡夫角度看 | 从圣者角度看 | |||
---|---|---|---|---|---|
遍计所执自性 | 相、
名、 妄想 |
相(外境、毛)(nimitta/lakṣaṇa) 、名[14] | 名[15] | ||
依他起自性 | 妄想[16] | 相(似相、影)(ābhāsa)、妄想 | 相、名[17]、妄想[18] | 相、名[19]、妄想[20] (染污) | |
正智(清净) | |||||
圆成实自性 | 正智、 如如 | 正智、如如 | 如如 | ||
分类依据经典 | 《楞伽经》 | 《楞伽经》 | 《楞伽经》
《解深密经》 |
代表性的分类● |
———“只有能了别识,没有所分别境”(三时教法)
●代表性的分类详图:
《楞伽经》中对应关系分类:
第一种:1.名相分别,二自性相,正智真如,是圆成性。
2.名相及分别,二种自性摄,正智与如如,是则圆成相。
第二种:佛言:“大慧!三性、八识及二无我悉入五法,其中名及相是妄计性。以依彼分别,心、心所法俱时而起,如日与光,是缘起性。正智、如如不可坏故,是圆成性。
第三种:分别迷惑相,是名依他起,相中所有名,是则为妄计。诸缘法和合,分别于名相,此等皆不生,是则圆成实。
三自性与二无我
“若能舍离二种我执,二无我智即得生长。”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观察二无我相。何者为二?所谓人无我相、法无我相。”“大慧,何者是人无我相?谓蕴、界、处离我、我所,无知、爱、业之所生起,眼等识生,取于色等而生计著,又自心所见身、器世间,皆是藏心之所显现。”…… “大慧,云何为法无我智?谓知蕴、界、处是妄计性。”
言语与义
非如其言
而有其义 (破增益) |
义:凡夫妄想境界
从来无,不生不灭 |
凡夫言:
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 (名言假有,假有唯名) |
|
---|---|---|---|
圣者言:
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龟毛、兔角、石女儿) |
为解构凡夫妄想境界,
随顺凡夫而说法(说通)。 | ||
亦非无事
而有所说 (补损减) |
事:圣者证悟的真实性(宗通)
本来有,不生不灭 |
圣者说:直陈真实 | 为直陈圣者证悟的真实,
随顺凡夫而说法(说通)。 |
“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谓如理请问菩萨曰:善男子,言有为者,乃是本师假施设句。若是本师假施设句,即是遍计所执言辞所说。若是遍计所执言辞所说,即是究竟种种遍计言辞所说,不成实故,非是有为。善男子,言无为者,亦堕言辞施设;离有为,无为少有所说,其相亦尔。然非无事而有所说。何等为事?谓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等正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相谓之有为。 ” ——《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第二
大慧复言:
“世尊,为言语是第一义?为所说是第一义?”
佛告大慧:“非言语是,亦非所说。何以故?第一义者是圣乐处,因言而入,非即是言。第一义者是圣智内自证境,非言语分别智境,言语分别不能显示。
大慧,言语者,起灭,动摇,展转因缘生。若展转缘生,于第一义不能显示。
第一义者无自他相,言语有相不能显示。第一义者但唯自心,种种外想悉皆无有,言语分别不能显示。是故,大慧, 应当远离言语分别。” ——《楞伽经》
大乘修行五位
二分法 | vijñāna 识
分别 |
jñāna 智
无分别 |
入如
来地 内行 境界 | |
---|---|---|---|---|
三分法 | citta染污心
心境界 二见境界 |
jñāna善了知
智境界 过二见境界 |
prajñā加强智
慧境界 过佛子地境界 |
凡夫 | 圣者 |
---|---|
见道之前:资粮位和加行位 | 见道之后:从初地菩萨到成佛 |
凡夫心:识 vijñāna,分别 | 圣者心:智 jñāna,无分别 |
识的词头vi表示分离
指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即分别 |
智无vi即无分别,两重含义:
1、 破增益:知道外境不存在 2、 补损减:正智与如如不二 |
修行:转识成智——去掉vi
从分别的凡夫到无分别的圣者 |
下修 | 中修 | 上修 | |
---|---|---|---|
阶段 | 资粮位、加行位 | 初地到七地 | 八地到成佛 |
分别 | 种子会现行
有似外显现和分别 |
只有似外显现
没有分别 |
没有似外显现
没有分别 |
境界 | 心境界(citta染污心)
二见境界 |
智境界(jñāna善了知)
过二见境界 |
慧境界(prajñā加强智)
过佛子地境界 (佛:入如来地内行境界) |
境 | 以外相为境
(nimitta) |
以似相为境
(ābhāsa) |
以真如为境 |
行 | 以了境(外相)心现为行 | 以转识成智为行 | 以以智证真为行 |
果 | 以见道登地为果 | 以登八地为果 | 以成佛为果 |
破增补损 | 破增益
不分别外境 |
防增兼补
(见真如) |
补损减
攀缘真如(证真如) |
修行纲领 | 转 识 成 智 | ||
四种修行 | 观察自心所现 远离生、住、灭见
善知外法无性 专求自证圣智 |
两重无相
两
种 相 (凡夫) |
外相 | nimitta(抽象的) | 执为真外的“毛”
(属于遍计所执性) |
资粮位
加行位 |
三性
遍计所执性 依他起性 圆成实性 | |
---|---|---|---|---|---|---|
lakṣaṇa(具体的) | ||||||
似相 | ābhāsa
似…显现 |
似外显现viṣayābhāsa | 似外显现的“影”
(属于依他起性) | |||
似义显现 arthābhāsa | ||||||
似物显现 bhāvābhāsa | ||||||
两
重 无 相 (圣者) |
无外相 | na nimitta | 有杂染种子,有似相显现,但无分别,故无外相 | 初地到七地 | 二性
依他起性 圆成实性 | |
na lakṣaṇa | ||||||
无似相 | nirābhāsa | 完成转识成智,无杂染种子,故无似相显现,更无分别及外相 | 八地到佛地 | 一性
圆成实性 |
1、“外相”(nimitta/lakṣaṇa),指凡夫误以为真外存在的外境(毛),属于遍计所执性。
2、“似相”(ābhāsa),指种子现行时的似外显现(影),属于依他起性。
“ābhāsa”(似…显现)是唯识古派的核心词汇,依此构建“唯识无境”思想体系。
3、凡夫因有“显现”与“分别”,故有此二“相”。圣者无分别,故无相,分为两重:
第一重无外相:是初地菩萨到七地菩萨,只有似外显现的“似相”(影),但没有分别,所以没有真外存在的“外相”(毛)。
第二重无似相:是八地菩萨到成佛,已彻底完成转识成智,没有似外显现的“似相”(影)。
二时与三时教法异同
二时教法 | 三时教法 | ||
---|---|---|---|
一个字概括 | 空 | 心 | |
两个字概括 | 无生 | 唯识 | |
解构模式 | 二谛:缘生缘起 | 藏识缘起 | |
要害 | 无我无生 | 唯识无境 | |
表面 差异 | 名言系统 | 权便中观(四重二谛)、究竟中观 | 五法、三性、诸识、无我 |
横向 教理 体系 上的 差异 | 破增益
凡夫境界 |
解构:根本没有——权便中观
(二谛上说中观) 无我(缘生性空)、无生(假有唯名) |
解构:根本没有——遍计所执性根本没有
唯识无境 |
补损减
圣者境界 |
遮诠:指向真实——究竟中观
(空性上名中观) |
表诠:直陈真实—圆成实性
如来藏 | |
凡圣的言说差异 | 凡夫二(堕两边),
圣者不二(泯灭二边) |
凡夫能所分离,圣者能所不二 | |
核 心 差 异 | 立足点 | 立足于凡夫境界说法
立足于凡夫境界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 立足于凡夫境界指向佛陀证悟的真实; 指向真实,遮诠 |
立足于圣者境界说法
立足于圣者境界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 立足于圣者境界“建构”佛陀证悟的真实; 直陈真实,表诠 |
指向性 | 立足于凡夫,指向圣者
——指向真实,解构凡夫 |
立足于圣者,指向凡夫
——解构凡夫,直陈真实 | |
共 同 点 | 说法对象 | 都是凡夫 | |
第一目的 | 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 |
解构的抓手 | 解构的工具 | 达到的境界 | |
---|---|---|---|
二时 | 二
(二边见) |
二谛
( 模式) |
不二 |
三时 | 分别
(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 |
唯识
(入唯识理) |
无分别 |
1、凡夫之“二”与“分别”
二时教法中,用“二谛”解构凡夫的“二”
- 只要是凡夫一定“二”,只要“二”就一定是凡夫。
三时教法中,用唯识解构凡夫的“分别”。
- 只要是凡夫一定“分别”,只要“分别”就一定是凡夫。
♦三时教法中,凡夫真正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把似外(影)当真外(毛)。
2、“分别”是凡夫“二”的原因
我们凡夫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虚妄分别,能认识和所认识分离, 因此就是“二”。那么佛陀就要解构我们的“二”。
什么造成了凡夫的“二”?
- (三时教法的表达如下)因为分别,所以才二,“分别”是比“二”更基础、更根本的错误认识 ,三时教法解构的把手“分别”更究竟。
- 凡夫最根本、最严重的二,就是能取、所取之二。
♦所以,从这个层次上讲,三时教法更了义。
常见 | 断见 | 不常不断 | |
---|---|---|---|
二时教法 | 有
( 存在) |
先有后无
(原来存在,现在不存在) |
中观因不常故不断
(解构) |
三时教法 | 增益
( 分别,能所分离,以为心外有境) |
损减
( 不承认圣者证悟的真实性) |
中道不增益不损减 |
◆ 二时教法:“因不常故不断”是究竟中观见,二时叫“中观”。
◆ 三时教法:不增益不损减就是中道。在表达上略有不同,三时叫“中道”。
因果 | 世俗因果 | 凡夫境界上法与法的因果 | 假因果,必须空 |
---|---|---|---|
胜义因果 | 佛陀基于圣者境界安立的因果—藏识缘起 | 真因果,不能空 |
- 世俗因果是凡夫境界上法与法之间的因果,是假因果,必须空。世俗因果不空,凡夫境界解构不彻底,就无法见道解脱。
- 胜义因果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安立的藏识缘起,是真因果,不能空。
- 胜义因果不是给凡夫境界找到因,而是给凡夫境界不存在,凡夫误以为存在的“错觉”(虚妄分别)找到因。
- 世俗因果是“所”上的因果,落宿命,无法解脱。胜义因果是“能”上的因果,有因果但不落宿命。不落世俗因果,不昧胜义因果。能(因)上精进,所(果)上随缘。
凡夫境界的
有无生灭 |
有:先无而后有(生、来) | 凡夫境界的有无生灭都是错觉(遍计所执性) | 无生无灭 |
---|---|---|---|
无:先有而后无(灭、去) | |||
圣者境界的
有无生灭 |
有:本来有(圆成实性) | “一切诸法不生不灭”
“不生不灭则是涅槃” |
无生无灭 |
无:从来无(遍计所执性) |
佛言:“大慧,我非世说,亦无来去;我说诸法不来不去。大慧,来者,集生;去者,坏灭;不来不去,此则名为不生不灭。 ————《楞伽经》 “相是生因,若无有相则无分别,不生不灭则是涅槃。”————《楞伽经》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金刚经》
凡夫境界的无生 | 从来无,何须生?
(遍计所执自性) |
悟此之后见道登初地; | 破增益 |
---|---|---|---|
圣者境界的无生 | 本来有、不需生!
(圆成实自性) |
悟此之后证道登八地; | 补损减 |
佛陀说不生不灭,目的是说无生。两重无生,皆是圣者证悟的境界。
心
心的基本释义
心 | Citta | 表示精神活动、思想的心 |
---|---|---|
Hṛdaya | 表示身体器官心脏
转译成核心、要点、心要 |
二时教法的“心”
心 Citta |
菩提心 | 世俗谛菩提心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
胜义谛菩提心 | |||
六识或第六意识(包含前五识) | |||
人我执 |
二时教法说的“心”,都是在凡夫境界上说“心”,这个“心”里面没有圣者证悟的真实。所以,“心”与 “物”必须全破。
三时教法的“心”
心
Citta |
识 | 了别识 | 第八识
藏识、阿赖耶识 |
识 | 种子(隐) |
---|---|---|---|---|---|
现行(显) | |||||
分别事识 | 前七识 | 意
Manas |
前七识或前六识 | ||
第六识(涵盖前五)和第七识 | |||||
只是第七识(意根) | |||||
只是第六识(意识) | |||||
智 | 修行因地上分 | 根本智、后得智 | |||
修行果得上分 | 一切智、一切道种智、一切智智 |
在三时教法里, “心”分 “识”与 “智”,“识”与 “智”都可以叫做 “心”,注意这是广义的“心”。
佛陀在三时教法中安立“识”,是为了解构凡夫境界;“智”是为了“建构”圣者境界。
为什么《解深密经》说三时比二时了义?
- 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说法的立足点不同。二时教法立足于凡夫境界说法;三时教法立足于圣者境界说法。这个说法的立足点就决定了三时教法的教理体系将比二时教法的教理体系更了义、更圆满。 三时教法立足于圣者境界,是密法。
- 解构的把手更基本。二时用二谛解构二边见,解构凡夫的把手是二;三时用唯识解构分别,解构凡夫的把手是分别。分别比二更基本,“由分别故,取著于二”,能取、所取是一切二的根本。
- 二时只解构世俗因果;三时不仅解构了世俗因果,同时安立了胜义因果。
- 三时教法的“转”比二时教法的“空”更了义。 二时教法是“空”原本没有而凡夫误以为有的。与其说空二我,不如说空二我执。三时教法即是直接“转”二我执的错觉。
- 二时只能遮诠,指向真实;三时以表诠方式,直陈真实,并安立圆成实性。
- 二时教法中观的重头戏是破增益,主要是用二谛对治凡夫的二边见。三时教法破增益,同时补损减;三时教法的中道是不增益不损减。
- 三时教法比二时教法在表达从凡夫到成佛的整个修行次第上更为清晰、系统、完整。
佛教基础知识
佛
“佛”这个字或者“佛陀”这个词,对应的梵文都是“Buddha”。如果用现代汉语解读一下,“Buddha”就是“觉者”,通俗地讲,明白人。释迦牟尼三十几岁坐到菩提树下悟道,宣称自己是觉悟的人,是觉者。
般若
“般若”两个字的梵文为Prajñā(Paññā),是音译,不是意译。在中文里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般若是大乘佛法的核心内容,佛陀认为我们凡夫具有两面性,一面是无明所障,另一面是虽然无明所障但又具备着可以打破无明见真实的能力——般若。“般若”这个词在汉传佛教,有的时候勉强意译为“智慧”,但是译成“智慧”后,容易造成误解。比如我们叫世间的聪明为“世智辩聪”,不是佛教要说的智慧。佛教要说的智慧,是我们凡夫内心普遍具有着的、可以打破无明、见到佛陀证悟的真实性的那种能力,叫“般若”,姑且翻译成“智慧”。翻译成“智慧”容易造成误解,有的时候为了减少误解,往往在智慧前面加个定语,叫“大智慧”,以区别于世间的聪明。但总而言之,佛教的智慧不是一般的聪明,是凡夫内心具有着的打破无明见佛陀所说的真实的能力。
波罗蜜
“波罗蜜”是梵文词“pārami”这个词的音译,“pārami” 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是过河。过什么河?过生命之河,过生死之河。这是印度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古代印度把不修行而只能死了再来、死了再来、死了再来这个生生死死轮回不已的生命的状态,比喻成河的此岸;当经过某种修行能够涅槃了,死了不来了,这个涅槃的境界,印度古人就叫作河的彼岸。因此什么是“波罗蜜”?过河。就是怎么能从死了再来、死了再来、死了再来的生生死死的轮回的此岸度到涅槃的彼岸。
六度
大乘佛法的修行,概括起来,就是修六个“波罗蜜”,就是“六度”——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般若度。 这“六度”当中,第六个般若度是核心。
近缘三导师
释迦牟尼佛、地藏菩萨、弥勒菩萨
佛的三身
法身佛:法身就是真正的真实性。 报身佛:在色究竟天给登地菩萨说法的佛。 化身佛:释迦牟尼佛就是化身佛,化现到我们梦中为了告诉我们眼前是梦的佛——给凡夫说法的佛。
三乘
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声闻乘、缘觉乘属于小乘;菩萨乘是大乘。
学佛八难
第一难:地狱难
第二难:恶鬼难
第三难:畜生难
第四难:生在长寿天(无想天)难
第五难:生在边地胜处难
第六难:盲聋喑哑难
第七难:世智辨聪难
第八难:生于佛前佛后难
种性
佛教里的种性是指领受理解佛陀教理的根性和能力的差别。
- 如来种性
- 声闻种性
- 缘觉(独觉)种性
- 不定种性
- 无种性(一阐提、信不具,菩萨一阐提)
“复次,大慧,有五种种性。何等为五?谓声闻乘种性、缘觉乘种性、如来乘种性、不定种性、无种性。” ——《楞伽经》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二
随顺
随顺不是迎合
因为随顺有两重意——随顺众生、随顺真实
随顺 | 随顺真实 | 上求佛道 | 契理 | 善解法相 | 上供 |
---|---|---|---|---|---|
随顺众生 | 下化众生 | 契机 | 知众生根 | 下施 |
戒
佛教的根本戒是三皈依戒
戒 | 居士 | 三皈依戒 |
---|---|---|
五戒 | ||
八关斋戒 | ||
菩萨戒 | ||
男出家众 | 沙弥戒 | |
比丘戒 | ||
女出家众 | 沙弥尼戒 | |
式叉摩那尼戒 | ||
比丘尼戒 |
注:
①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② 从菩萨角度看,“戒”是解脱。
五明
因明、声明、医方明、工巧明、内明
印度大乘与中国汉传
大乘佛法 | 印度 | 中国(汉传) | ||||||
---|---|---|---|---|---|---|---|---|
二时教法 | 中观见派 | 龙树、提婆、佛护 | 中观 | 三论宗( 中论、十二门论、百论) | 鸠摩罗什(344-413)
吉藏(549-623) |
性宗( 法性一味、无差别) | 空宗 | |
三时教法 | 瑜伽行派 | 弥勒、无著、世亲 | 唯识 | 唯识宗( 又名法相唯识宗、慈恩宗) | 真谛(499-569)
玄奘(600-664) |
相宗( 法相的差别) | 有宗 |
四无量心
作词:佛经、咒语 | 作曲:郭恒祈
愿一切有情 具乐及乐因
愿一切有情 离苦及苦因
愿一切有情 具喜及喜因
愿一切有情 远离怨亲爱憎
常住大平等舍
愿一切有情 具乐及乐因
愿一切有情 离苦及苦因
愿一切有情 具喜及喜因
愿一切有情 远离怨亲爱憎
常住大平等舍
愿一切有情 具乐及乐因
愿一切有情 离苦及苦因
愿一切有情 具喜及喜因
愿一切有情 远离怨亲爱憎
常住大平等舍
- ↑ 初时教法、二时教法、三时教法是相对独立的三套名言体系,绝不能混学、混讲。
- ↑ 三套解构模式解构范围不一样:小乘(初时)主要解构“人我执”——轮回无我;大乘(二时、三时)不仅要解构“人我执”同时解构“法我执”,无论从解构的范围和深度上都要比小乘彻底。
- ↑ 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最根本的差异在于说法的立足点不同,因此佛陀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绝不能混讲:二时教法: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 三时教法: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
- ↑ 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虽然在解构的模式、方法、策略、角度上有所不同,但其目的都是为了解构,这一点相同!而且,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在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时候,在解构的彻底性上绝没有丝毫的不同!
- ↑ 五蕴之色与六尘之色,在名言所涵盖的范围上是有区别的;五蕴之色的色,就是有质碍的存在;六尘之色就是跟眼根对应的颜色。
- ↑ svabhāva:译为自性。
- ↑ 遍计所执自性:parikalpita是普遍的。普遍的计度。
- ↑ 依他起性:para,是其他的意思。tantra,有依持、依续的意思。以字面意思解释,即是需要依靠其他事物才能成立的自性。依他起性是三自性的核心。
- ↑ 圆成实自性,pariniṣpanna,原本有“完成”或“终了”的意思,亦意为“圆满”“不变之本性”之意。以字面意思解释,即是不依靠其他事物之不变圆满自性。
- ↑ 三性中除了遍计所执自性,剩下的全是如来藏。
- ↑ 依据《勝鬘经》,佛陀安立如来藏,是为了“空”凡夫误以为的真实世界(空如来藏),也是为了“不空”圣者证悟的真实性(不空如来藏)。
- ↑ 如来藏作为藏识,不生万法,生的是我们误以为心外有世界的错觉,从这个角度说,“如来藏是善、不善因”,是解脱轮回的因。(刹那品第六)
- ↑ 依据《勝鬘经》,佛陀安立如来藏,是为了“空”凡夫误以为的真实世界(空如来藏),也是为了“不空”圣者证悟的真实性(不空如来藏)。
- ↑ 从凡夫角度看,名是遍计所执自性,是名言本身。
- ↑ 从凡夫角度看,名是遍计所执自性,是名言本身。
- ↑ 第二种分类中,妄想包括两个方面:误执“似外”为真外、给误以为的真外安立名言。
- ↑ 从圣者角度看,名和妄想是行为,而非名词。妄想,是把似外显现,误以为是真外;名不是名言本身,而是给误以为的心外的事物起名的行为。
- ↑ 从圣者角度看,名和妄想是行为,而非名词。妄想,是把似外显现,误以为是真外;名不是名言本身,而是给误以为的心外的事物起名的行为。
- ↑ 从圣者角度看,名和妄想是行为,而非名词。妄想,是把似外显现,误以为是真外;名不是名言本身,而是给误以为的心外的事物起名的行为。
- ↑ 从圣者角度看,名和妄想是行为,而非名词。妄想,是把似外显现,误以为是真外;名不是名言本身,而是给误以为的心外的事物起名的行为。